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創9年新高 還有人"回爐"做研究員

(原標題: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創9年新高, 還有人“回爐”做研究員)

隨着權益市場震盪調整時間漸長、以及監管趨嚴、限薪降薪等行業背景下,金融行業也漸漸露出疲態,一度被視爲站在金字塔尖的基金經理們也光芒黯淡幾分,卸任、離任的現象比往年更爲頻繁。

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今年以來已有2594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出現基金經理變動。在這之中,有部分業績不佳的基金經理卸任,選擇內部轉崗至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職位,還有人則離開原基金公司。

據第一財經統計,年初以來有204位基金經理離任,數量創下近九年以來同期新高。同期,年內正式“出道”的基金經理數量達到了257人。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經理不斷地“吐舊納新”是正常現象,不過近年來基金經理反向流動的情況增多,背後也有多方面的因素。

反向轉崗情況增多

7月26日,朱雀基金髮布公告稱,因工作安排,王壯飛自7月25日起不再擔任朱雀安鑫回報基金經理,後續轉任研究崗位。Wind數據顯示,他於2022年9月與基金經理於坤共同管理朱雀安鑫回報,累計任職回報爲-1.25%。

公開資料顯示,朱雀安鑫回報是王壯飛首次管理的基金產品,管理年限甚至未超過2年。在參與管理期間,該產品的基金規模在逐漸縮水。定期報告顯示,朱雀安鑫回報的基金合計資產淨值從2022年三季度末的23.17億元,降至今年二季度末的1.72億元,已十不存一。

記者注意到,基金經理“回爐重造”的情況並非個例,今年以來,已有多位業績平庸的基金經理離任,或內部轉崗至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職位。例如,7月18日,泓德基金公告稱,毛靜平卸任泓德添利貨幣、泓德泓利貨幣基金經理,轉任研究員。

7月3日,新華基金髮布了旗下新華豐利、新華安享多裕定期開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原基金經理於航因“公司內部轉崗”而離任,轉任基金經理助理。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他自2022年開始管理的上述兩隻產品,累計回報分別爲7.6%、-41.42%,後者表現並不佳。

第一財經注意到,此前已有東吳基金、國元證券、長城基金、人保資產、北信瑞豐基金等公司也發生過基金經理轉任研究員的情形。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經理轉崗大多與產品業績不佳、考覈不合格有關。

“確實是因爲業績做得不太好,但考慮到員工的心態,我們對外還是說職業規劃的原因。”一位來自有上述案例的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一般而言,業績是轉崗或離職的重要原因,但也不排除有些基金經理任職以後,覺得自己更能勝任研究員工作而主動要求。

通常而言,基金公司投研人員的晉升路徑相對清晰,從研究員成爲基金經理助理再升任基金經理。那麼,爲何今年“迴流”的案例變多了?對此,華南一位基金市場部人士表示,因業績不佳而被“優化”在各個行業都存在,基金經理的優勝劣汰,也是行業發展客觀規律。

“一方面是公司考覈愈加嚴格,不合格或尾部的員工就會進行談話;另一方面,現在市場上也沒有好的(跳槽)機會,大部分業績平庸的基金經理離職後的選擇並不多,能內部轉崗已經是很好了。”一位頭部基金公司人士告訴第一財經,做基金經理和研究員是完全不同的,基金經理在專業能力和性格特點上都要達標,還要有高強承壓能力、良好的決策平衡感。

在他看來,培養人才的成本其實很高,基金經理工作做得不好並不代表研究員能力不強,在研究崗位還可以繼續發揮專業價值。

離任數創9年新高

在市場艱難“熬底”和行業的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行業也暗潮涌動,卸任、離任的動作愈加明顯。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今年以來已有2594只基金產品(僅計算初始基金)出現基金經理變動。

據第一財經統計,其中有843位基金經理“告別”自己管理的產品。記者注意到,在這之中,有部分基金經理卸任後既無在管基金,也無轉任公司其他崗位的安排。一般而言,這種“清倉式”離任的基金經理隨後不久也會“悄無聲息”離職。例如,原圓信永豐基金基金經理範曾一口氣卸任旗下8只在管產品,隨後離職轉而加盟富國基金。

“可能在卸任公告的時候沒有辦完手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一般因個人原因卸任且沒說內部調整的,大部分應該是有離職計劃的”。

而從數據來看,今年的基金經理離職潮比以往來得“洶涌”一些。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8日,年初至今有113家公司旗下的204位基金經理離任,創下近九年以來同期新高。此外,過去3年的同期數據顯示,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在170至174人之間。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當前市場調整的背景下,投研考覈要求收緊,部分基金經理也面臨產品業績的壓力,未來一段時間,基金經理增聘、卸任、離職的情況仍會頻繁出現。此外,限薪、降薪等原因也同樣加速了這一趨勢。

事實上,關於公募薪資待遇變化的傳言已經多次出現,從一開始流傳的基金經理的薪酬封頂1000萬元,再到上限350萬元,又降至120萬元。今年以來,這一傳聞已從“限薪”到“退薪”,如“300萬以上年薪需全部退還”等。

前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市場低迷下,基金經理的業績和輿論的雙重壓力較大,但離開了公募平臺和資源,“奔私”也不一定有好的結果。一些優秀的基金經理可能會從限制嚴格的公司轉而走向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基金公司或資管公司。

與此同時,也有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當下時點也是挖角的好時機。“優秀的人才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在現在這種環境下,其實也是我們的好機會,可以挖掘一些成熟的基金經理來帶領團隊或者補充賽道。”

不過,在當前行業快速發展下,基金經理仍源源不斷地“上新”。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7月28日,今年以來共有257位新人走上基金經理崗位。至此,全行業的基金經理數量已經擴至3797人,其中有4成的“上崗時間”不足3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之中,有超過400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不足1億元,其中有241位管理着低於5000萬元“警戒線”產品。若“被迫”清盤後,無產品可管的他們將有部分或重回研究員崗位,或被“軟性裁員”尋找新的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