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想一想,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怎樣從普遍歡迎到逐步出現質疑的

現在回過頭來想一想,剛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頭幾年,除了大小隊幹部、公社幹部當中有部分人反對抵制之外,大部分人,特別是廣大農民都是拍手叫好的,沒有多少人對包產到戶政策提出質疑。

農民吃飽飯了,日子過好了之後,網絡上反而出現越來越多的對包產到戶的質疑反對之聲,並且呼聲越來越高漲。什麼“單打獨鬥是死路一條,中國單幹了幾千年一直沒吃飽飯。吃飽飯不是包產到戶的功勞,是因爲有了化肥、農藥、和種子,還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等謊言此起彼伏。寧可繞八個圈子,找一百個理由;有的人甚至說寧可感謝化肥、感謝農藥和種子,也不會去感謝改革開放政策,也不會承認是包產到戶讓農民吃飽飯的。

後來又放出“土地撂荒了,農民背井離鄉了,農村沒人了,只有七老八十的老人幹活了的種種悲嘆之聲。再後來就是拿小崗村和南街村作爲正反兩個典型,以此來證明包產到戶不如大集體好。用南街村一個搞企業的集團公司,與小崗村一個包產到戶單靠種地的村莊進行比較,得出還是人民公社大集體好的錯誤結論。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凡是找藉口以種種理由爲包產到戶挑毛病造輿論的人,基本上都不是農民。農民大多數沒有智能手機,也沒閒錢買流量、沒工夫上網鬥嘴皮子。說白了,凡是反對抵制包產到戶的人,絕大多數都住在城裡,沒有承包地,拿着退休金,早已失去勞動能力,在家裡安度晚年的人。爲什麼這些人本身不種地,卻對包產到戶如此感興趣呢?其實,這完全不是替農民着想,他們也不在乎農民生活的怎麼樣。他們以各種理由給包產到戶挑毛病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否定包產到戶,以達到反對改革開放的目的,藉以發泄自己對現實社會的不滿情緒。這些人總認爲是改革開放讓他們失去了主人翁地位,失去了以往的特權,增加了生活壓力,沒有大集體時代過得舒服了。說別的他們也不太懂,就只能拿農民當油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