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歸的蔡崇信,迴歸的阿里
當蔡崇信和吳泳銘開始執掌阿里,一場去資產化的風暴,開始席捲阿里巴巴的各條業務線。
作爲當初阿里巴巴佈局新零售的重要一子,銀泰百貨的被賣掉,同樣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至此,阿里巴巴將進一步「變輕」,阿里巴巴將更加可以「輕裝上陣」。
12月17日,阿里公告稱,公司與另一名少數股東同意將銀泰百貨100%股權向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財團出售,阿里就銀泰出售的所得款項總額約爲74億元,預計因出售銀泰而錄得的虧損約爲93億元。
雅戈爾方面向媒體表示,本次集團與銀泰管理層共同投資銀泰,旨在"強鏈補鏈",完善時尚生態圈。
投資完成後,雅戈爾集團將給予銀泰管理層充分的運營空間,支持銀泰進一步高質量發展。
顯而易見的是,此次阿里賣掉銀泰百貨是其開始進一步聚焦核心業務的具體體現。
阿里,開始變得務實了。
在這樣一個資本寒冬,阿里賣掉銀泰百貨,不得不說是一個明智之舉。
事實上,如果你瞭解阿里收購銀泰百貨的背景以及當下行業的大背景,便不會對阿里賣掉銀泰百貨的操作,有任何的意外。
一
事實上,阿里巴巴在銀泰百貨上所表現出來的「一收一放」,是異曲同工的。
當初,阿里之所以會收購銀泰百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對於其有關新零售的戰略進行落子。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還要尋找阿里收購銀泰背後的內在邏輯的話,不斷地建構阿里的生態圈,不斷地延伸阿里的觸角,無疑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我們將阿里收購銀泰百貨放置於當時的市場情境之下的話,不失爲一個正確的選擇。
因爲在那個時候,並不僅僅只是阿里巴巴在進行這樣的佈局,以騰訊、京東爲代表的玩家們同樣正在進行着類似的操作。
說到底,以阿里、騰訊、京東爲代表的電商玩家們,試圖通過收購線下商超以及併購線下商超來補齊自身的生態體系,建構屬於自身強大的生態閉環。
當互聯網的浪潮告一段落,特別是當新零售的風潮開始不再,以及資本的紅利開始消失不再,我們看到的是,以收購銀泰百貨爲代表的發展模式,開始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困境和弊端。
以阿里爲例,當初通過收購銀泰百貨,的確是補齊了自身新零售業務線的線下門店不足的短板,並且可以與騰訊、京東這樣的玩家分庭抗禮。
然而,這其實是以資本爲重要支撐的。
當資本的紅利不再,特別是當以互聯互通爲主導的新發展開始上演,僅僅只是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來做大生態圈、建構護城河的方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掣肘。
對於阿里巴巴來講,賣掉銀泰,或許是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無論是阿里市值的一落千丈,還是它在於以AI、新電商爲代表的新風口布局上的逐步落後,無疑讓阿里巴巴出清資本紅利期的額外佈局,成爲了一個必然需要着重思考的重要課題。
隨着張勇的去職,以蔡崇信、吳泳銘爲代表的阿里元老們,開始重新執掌阿里巴巴,一場以去資產化爲主導的新變革,開始在阿里的各條業務線上展開。
如果我們將阿里巴巴收購銀泰百貨,看成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巴巴的一個重大的選擇的話,那麼,這一次,阿里巴巴以虧掉93億元的價格賣掉銀泰百貨,同樣是其應對新的市場背景的一個重大選擇。
正是有了阿里巴巴的「一收一放」,才得以讓其可以在不同的市場階段,用不同的策略應對市場發生的深刻變化。
二
如果我們對於此次阿里巴巴賣掉銀泰百貨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止血」,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爲什麼這麼說呢?
原因在於,當初阿里巴巴之所以會收購銀泰百貨,其實是有着強大的資本支撐作爲保障的。
換句話說,阿里巴巴通過資本的運作來維持自身的市場地位,以保障自己可以繼續在新零售市場上的引領地位。
以資本換市場,無疑是阿里巴巴收購銀泰百貨的內在邏輯。
當資本的紅利開始不再,特別是當資本換市場的發展模式開始不再有效,對於阿里巴巴來講,能夠儘快地「止血」,更爲重要的是將自身的力量更多地集中到核心業務上,或許纔是其能夠保證在這樣一個資本寒冬裡,繼續獲得長足發展的關鍵所在。
正是在這樣一種思路的影響之下,我們纔看到了阿里巴巴從當初的「買買買」,開始轉變成爲了現在的「賣賣賣」。
換句話說,阿里巴巴正在用自身熟識的方式,找到與當下市場同頻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阿里巴巴通過賣掉以銀泰百貨爲代表的「負資產」,能夠讓自身發展的重點不斷地聚焦再聚焦,不斷地收縮再收縮,直到阿里巴巴可以找到與時下的市場大環境相契合的平衡狀態爲止。
對於阿里巴巴來講,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好的開始。
正是有了這樣一個好的開始之後,阿里巴巴開始將更多地關注的焦點聚焦在自身的核心業務上,才能真正遏制住公司市值下降,公司核心業務腹地開始被不斷地擠兌的窘境。
隨着阿里巴巴的業務發展模式進一步聚焦,我們或許將會在未來看到更多阿里巴巴變賣自身資產的舉措,我們或許還將會看到阿里巴巴對於自身的業務進一步聚焦的舉措。
可以說,正是有了阿里巴巴在這樣一個寒冬下的不斷地收縮,纔有了阿里巴巴在新的紅利期來臨的時候,可以再度進行出擊,再度進行擴張。
三
如果我們將阿里巴巴變賣掉自身在資本紅利期的資產,放置於互聯網的大環境,乃至是更大的市場環境當中,不難看出,阿里巴巴的操作,其實是在按照當下的市場環境的變化,做出的積極應對。
事實上,並不僅僅只是阿里巴巴,萬達、騰訊、京東等諸多的玩家們,無一不再將自身的資產進行剝離,無一不再探索輕資產化的發展道路。
對於阿里巴巴來講,只有不斷地迎合市場的發展趨勢,不斷地找到自己與當下市場同頻共振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在這樣一個新週期裡有所斬獲。
如果我們將阿里巴巴收購銀泰百貨時候看成是一場不斷地拓展自身的邊界,不斷地擴大自身的規模爲主導的發展的話,那麼,現在阿里巴巴出售銀泰百貨的時候,正在開啓的是一場不斷地聚焦自身的核心業務,不斷地收縮自身的生態圈的新戰局。
在那樣一個階段,對於阿里巴巴來講,真正講求的是,如何儘可能多地擴大自身的市場邊界,如何儘可能多地豐富自身的生態圈。
在這樣一個階段,對於阿里巴巴來講,真正講求的是,如何儘可能多地聚焦自身的核心業務,如何儘可能多地將自身的能量聚焦在最核心的業務上。
對於阿里巴巴所在的電商領域來講,一場全新的變革,正在上演。
如果對於這樣一場變革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不再以互聯網爲底層驅動力,而是以AI爲主要驅動力;不再以規模和效率爲主要目標和方向,而是以產業和效益爲主要目標和方向,無疑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其實,並不僅僅只是有阿里巴巴,我們看到的一系列的玩家們,無一不再進行這方面的佈局。
幾乎所有的互聯網玩家們對於AI的擁抱,無疑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幾乎所有的產業玩家們對於自身鏈條的補齊,無疑不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
對於阿里巴巴來講,賣掉銀泰,從表面上看,是一種「止血」的動作。
然而,反過來看,當阿里巴巴開始「止血」,它便開始有了更多的精力可以將自身的發展重點聚焦在當下最有潛能的發展方向上,這其實是一種「反向造血」的行爲。
這,包含了對於AI的佈局,同樣也包含了對於電商新模式的孵化與培育。
結語
賣掉銀泰,阿里「止血」。
然而,這樣一種「止血」的另外一個表現,何嘗不是另類的「造血」呢?
如果我們對於蔡崇信、吳泳銘迴歸之後,阿里巴巴進行的一系列的去資產化的操作有所瞭解,便會阿里巴巴出售銀泰百貨的動作不會有任何的意外。
可以說,現在阿里巴巴賣掉銀泰百貨的操作,和當初阿里巴巴收購銀泰百貨的操作一樣,都是在尋找一種可以和市場同頻共振的方式和方法。
這是阿里巴巴開始迴歸客觀和理性的重要表現,同樣是阿里巴巴開始「反向造血」的重要舉措。
當阿里巴巴開始在「止血」和「造血」之間找到平衡,曾經讓阿里巴巴神奇的蔡崇信,再度以一種反向操作的方式讓阿里巴巴迴歸神奇。
這對於蔡崇信來講,是一場迴歸;這對於阿里巴巴來講,同樣是一場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