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工讀詩寫詩”何樂而不爲?
原標題:“環衛工讀詩寫詩”何樂而不爲?
連日來,記者採訪了多位愛詩的環衛工。他們表示,讀詩、寫詩讓人身心愉悅,對待人和事以及工作更加積極樂觀。湖北武漢城管一項統計顯示,該市愛讀詩、寫詩的環衛工超過1000人,而且隊伍還在不斷壯大。樸素而動人的詩句,感動了衆多觀衆。越來越多的市民,對環衛工和城管人多了一份關愛與支持。(7月29日 極目新聞)
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環衛工大都學歷不高、年齡偏大,和讀詩寫詩沒有什麼交集。 正所謂“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詩人。“環衛工讀詩寫詩”並非不務正業,而是帶着強烈的主體意識,完成普通勞動者在這個時代的自我書寫,表達對生活的感受、對工作的感悟和對時代的理解。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者用詩歌告訴世界,他們同樣有着自己的精神訴求與情感需要。
與專業人士相比,“環衛工讀詩寫詩”或許質量並沒有那麼高,卻依然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詩歌可以抵禦庸常,用心懷詩意來保持內心的安寧與從容;另一方面,讀詩寫詩沒有職業、學歷、年齡等諸多門檻,人人都可以讀詩寫詩。
在平凡的世界裡,環衛工用自己的角色扮演讓城市變得更加美好。環衛工的工作辛苦和忙碌,爲何還有閒情逸致寫詩?只要真正對寫詩充滿熱愛,就會想方設法去做。讀詩寫詩不僅成爲環衛工悅納自我的一種方式,還能夠在詩歌中得到精神滋養;更爲關鍵的是,“環衛工讀詩寫詩”還加深了公衆對環衛工羣體及其工作的理解,有助於提升環衛工的職業聲譽和社會認同。
不論是“外賣詩人”,還是“菜場作家”,抑或是“環衛工讀詩寫詩”,越來越多的普通勞動者在謀生之餘,更加註重豐盈自身的精神世界。在經典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裡,男主人公、山東農民杜深忠儘管家庭經濟並不寬裕,卻始終對琵琶念念不忘,最終在朋友幫助下成功購置了一把琵琶。面對妻子的質疑批評,杜深忠指着桌上的煎餅,憤憤地說,“人需要吃飯,他得活着。精神也需要吃飯,也需要哺養。”越來越多的環衛工愛上讀詩寫詩,說到底就是從詩歌中汲取精神滋養。
熱愛照亮平凡人生,詩歌讓環衛工成爲“顏色不一樣的煙火”。雖然可能物質上不夠豐盈,但一些環衛工的精神生活卻很富足。“環衛工讀詩寫詩”作爲一個表達的出口,讓更多環衛工被看見、被聽見、被發現;當環衛工的勞動得到更多的肯定和激勵,也會得到更多的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楊朝清)
來源:江蘇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