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公告15種「空汙」樹種 林業界炸鍋批本末倒置

專家學者強調,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沒有毒,釋放後對人體沒有危害。圖/中市府提供

環境部6月25日公告15種樹種,在天熱時釋放出的「異戊乙烯」,屬於臭氧前驅物質,恐導致空污加劇,建議不要選用 ,其中不乏普遍種植的本土樹種臺灣肖楠、楓香、烏心石等,引發林業界炸鍋。

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王昇陽表示,異戊二烯是植物爲了保護自己而產生的,每種植物都會釋放,在高溫環境下,植物會釋放更多異戊二烯,增強自身的抗熱能力,以避免熱傷害;且植物只在有陽光時纔會釋放異戊二烯,晚上幾乎不會釋放,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高時,植物反而會減少異戊二烯的釋放。

王昇陽說,異戊二烯確實會與氮氧化物 (NOX) 反應產生臭氧,造成空污,不過反應過程很複雜,除必須超過高溫37、38度,且要一大片森林,釋放高濃度的異戊二烯纔有可能。植物所釋放的異戊二烯雖然在空氣中穩定存在,但是爲無毒,且它與硝酸鹽(NO3-)、氫氧化物(OH-)及臭氧反應的時間很短,在空氣中很快就會分解。

另外,2009年環保署空品處研究後,推薦可淨化空氣的樹種,烏心石、水黃皮都入列,如今卻被列爲導致空污樹種,非常矛盾。

王昇陽強調,「每個樹種都是好樹」,環境部未經過嚴謹的實驗測量與科學評估,就貿然行文給各單位,造成各界恐慌,實在本末倒置,對15種樹種也不公平。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可能遠比人爲活動產生的污染物少,與其限制種植某些樹種,不如多關注如何減少氮氧化物等人爲污染物的排放。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長曾彥學說,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沒有毒,釋放後對人體沒有危害,只有在高溫或是有氮氧化物的特殊情況下,纔有可能反應成臭氧,造成空污,但目前臺灣並無異戊二烯排放濃度的確切數據,相較於工廠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棄物,城市中植物釋放的異戊二烯濃度並不高,環境部未召集相關單位就公佈樹種,太過武斷。

曾彥學說,況且學者僅是整理樹種釋放異戊二烯的排放率,卻遭環境部過度解讀,如果公佈的是外來種尚可接受,但這些都是原生樹種,已經在本土存活上千萬年,現在一紙公文卻說不要種植,實在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