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香醉人公園棋佈 綠化建設助武漢疫後重振

4月8日,武漢市江漢北路上,滾滾車流跳動着城市律動的快節拍,街角口袋公園恰似一個休止符市民鄭宣堂漫步公園:“雖然口袋公園規模不大,但公園設計都頗具特色,片片綠色也向我們傳遞出了更多的‘微幸福’。”

武漢市緊緊抓住中央支持武漢發展一攬子政策的機遇期,正在加快推進疫後重振和高質量發展,編制《武漢市疫後重振規劃(三年行動規劃)》,把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有機結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隨着武漢市全域綠化、廣植花海,一座綠意盎然、花香醉人的城市正熱情迎接四海賓朋的到來,向全世界充分展示武漢疫後重振新形象。

礄口區漢江灣花田花海。武漢市園林林業供圖

打造“兩江四岸”全景式綠廊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多年來,圍繞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實施長江禁捕,保護長江母親河,打造兩江四岸百里畫廊,奮力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爲生態優美、交通便利、機制科學、經濟與市場協調統一的黃金經濟帶,武漢一直在行動。

武漢人在總長360公里的長江和漢江“兩江四岸”,累計栽種池杉、水杉、楊樹、樟樹、柳樹等樹種180萬株,造林面積2萬畝。“長江和漢江武漢段岸線已經應綠盡綠,形成了貫通的生態綠廊。”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感慨道。

長江兩岸造林是湖北省長江大保護十大標誌性戰役之一,武漢市涉及的城區(功能區)共有黃陂、新洲、洪山、青山等7個。爲了形成閉環的沿江生態廊道,武漢市自我加壓,在湖北省下達1.52萬畝造林任務的基礎上,將漢江兩岸和江岸區江灘(朱家河至新河口段),同步納入造林範圍,使長江大保護實際造林任務增加至2萬畝。

“長江大保護兩岸植樹造林,不僅是專業部門的事情,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武漢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武漢的義務植樹活動蔚然成風,越來越多的市民通過植樹盡責的方式,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

今年植樹節期間,武漢市民在長江新區黃陂武湖段長江江灘植樹點種下近2000株池杉,若干年後,這裡將變成一處水邊森林,既美化江灘、改善人居環境,又爲市民提供一處新的休閒遊樂、觀江賞景的江灘綠地

江岸區健康街與華盛路交會處北側的口袋公園。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供圖

長江和漢江兩江四岸岸線綠化工程不僅消除了“兩江四岸”裸露的禿斑,還與中心城區已建成的江灘公園無縫連接,使“兩江四岸”形成全景式綠廊。

從“見縫插樓”到“見縫播綠”

《武漢市疫後重振規劃(三年行動規劃)》還提出,實施“健康城市空間品質提升行動規劃”,以政府投入撬動市場參與活力,優化提升城市人居環境,加快公園體系建設,實施中心城區綠藍網絡織密工程,全面彰顯武漢山水城市的特色魅力。

三年期間,全市每年建成600公頃規劃綠地;利用小型規劃綠地、城市邊角地、閒置地等零星地塊,建設口袋公園、體育健身場地、兒童遊樂場地等300處微型公共空間;建設“三鎮三環”康體遊憩精品綠道。加強城市沿街綠帶、港渠綠帶、林蔭路、特色景觀路建設,形成具有武漢特色的“藍綠網絡”。

2020年以來,武漢市全域增綠提質,構建“自然公園—郊野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五級公園體系,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武漢通過利用城市“邊角餘料地塊”和“巴掌地塊”,在中心城區大力推行綠色驛站、街頭小景、口袋公園,“見縫播綠”,一點點拓展綠色空間,增加城市綠化面積。這些“口袋公園”,面積最大的達2.6萬平方米,最小的只有幾百平方米。武漢今年還將完成100個老舊小區的綠化提升任務,在高架立柱、臨街院牆種植攀緣植物。預計到今年底,武漢市將新建各類公園120個、新建綠道及林蔭路200公里,新建城市綠地100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平方米,讓市民得到更多綠色福祉。

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黃龍山綠道系統。人民網 王郭驥

生態效益”轉化“生態福利

自十八大以來,武漢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厚植生態底板,全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武漢市建成區綠地率、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市民充分享受出門入園、推窗見綠的綠色美景。

2020年度《武漢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結合《武漢市溼地生態系統服務評估報告》,經測算,武漢市森林、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分別爲266.74億元、939.75億元,總價值達到1206.49億元。這意味着,平均每個市民都“坐享”10760元的生態福利。

報告顯示,武漢市森林生態系統年調節水量達到5.19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東湖的蓄水量之和;年固定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量分別達到180.56萬噸和126.64萬噸,相當於吸收了51.58萬戶家庭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按人均日消耗氧氣0.75千克計算,可滿足462.52萬人一年的氧氣需求。

武漢市林業工作站負責人介紹,2020年的森林總價值和2017年相比,增長了20%以上,這一方面是因爲2020年將中心城區中的城市森林也納入調查範圍,評估範圍相對於前期有擴展;另一方面是因爲,近年來武漢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重要生態修復和林業建設工程,例如綠滿江城、精準滅荒、長江兩岸造林等系列工程,生態效益已逐漸開始顯現。

廣大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對優質公共生態產品的嚮往,構成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民意基礎和現實動力,同樣也是致力於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初心”。武漢市在護美綠水青山的同時,也收穫了“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與經濟雙贏,爲世界提供疫後重振與高質量發展的“武漢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