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成不了博世
華爲隨後迴應:整體模式不適用所有廠商,Huawei Inside模式目前只有三家,沒有精力與所有車企都採用這種模式。
這段隔空對話在行業引起軒然大波,陳虹說出很多主機廠的心裡話;對華爲而言,有必要進行階段性調整。
做增量時代的博世,華爲準備好了嗎?
“自信點,世界最強”。B站標題“中國最強自動駕駛,極狐阿爾法S 華爲HI版”留言區有網友寫到。
回到4月15日,北汽極狐針對阿爾法S 華爲HI版進行城市開放道路自動駕駛試駕體驗,在日間和夜間的脫手視頻中,極狐阿爾法S 華爲HI版表現出不輸特斯拉的體驗;在4月17日完成上市後,5月26日先於waymo和百度,新車在北汽鎮江工廠下線。
作爲全球首款量產且下線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極狐阿爾法S華爲HI版成爲行業標杆,代表L4輔助駕駛軟硬件的最高水平,作爲全棧技術提供商的華爲走向臺前。“這比特斯拉好多了”,華爲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硬剛特斯拉來也底氣十足。
從整車通信架構、MDC、96線激光雷達、智能座艙,小到一顆傳感器,在極狐阿爾法S 華爲HI版上看到了華爲軟硬件技術的整合力。
對於曾將手機業務做到全球第二的華爲,全行業都在判斷這家ICT巨頭在智能汽車領域的下一步動作。
“不造車!做增量時代的博世”,在喊出不造車的同時,華爲明確了定位。
如何理解增量?“未來自動駕駛能力的電動汽車,除了底盤,4個輪子,外殼和座椅外剩下的都是我們擁有的技術”,華爲高層曾在內部會議中講到。
同爲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華爲和博世有很多相似之處。
面對資本市場,兩家企業都選擇拒絕上市(博世曾上市後退出家族化持有);其次是超高的研發投入。2019年博世研發支出佔整體銷售額7.8%,華爲2020全年研發投入1,419億人民幣,佔全年收入15.9%。
成爲智能汽車時代的增量供應商,時代爲華爲留了扇門。
在智能電動的浪潮下,汽車架構將從“電子+電氣”轉換爲“通信+計算”,汽車的重心將轉移到通信架構和軟件算法上,而這些恰好就是華爲積累所在。華爲在這些領域的優勢就體現在智能駕駛MDC平臺,智能座艙鴻蒙平臺,智能車雲平臺上。
背後的邏輯在於,汽車供應商的角色意味着在這條價值鏈中獲得最大增值部分。觀察下在全球汽車業簡直是無敵到寂寞般存在的博世,或許能解釋華爲不造車的邏輯。
(2007年,博世在牙克石投資1.5億建造冬季汽車測試中心,爲客戶提供安全測試)
2018年全球汽車市場下滑,作爲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未能倖免產銷分別下降4.2%和2.8%;當年博世財報,汽車與智能交通業務部門銷售總額470億歐元,同比增長4.7%,其中亞太市場貢獻30%。這一年,大衆旗下大衆集團旗下奧迪品牌共交付186萬輛整車,實現455億歐元營收,息稅前利潤與博世汽車部門貢獻相當,一個全球化豪華汽車品牌營收不及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整車廠在給發動機廠打工,而發動機廠在給博世打工”,這句在國內汽車圈流傳甚廣的話已經成爲共識。
(2020年,聯合電子第一億隻ECU下線)
有媒體曾估算,在國內燃油車市場中,博世旗下合資公司聯合電子ECU市場佔有率超過40%,柴油高壓共軌份額超60%,即使在博世不擅長的傳動領域,1995年將擁有鋼帶專利DAF公司收購後,CVT變速器鋼帶市佔率超過80%。
規模優勢、產品豐富、客戶數量多、品質保證、價格便宜及一體化服務,在燃油車時代,博世把謎底都擺在桌面上,但對手依舊學不會。這就是頭部選手的特權,就像詹姆斯可以“四步上籃”。
做不成上汽的“靈魂”,華爲也成不了博世。
目標成爲增量時代的博世,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是華爲最有效的抓手。從底層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到中層的五大智能系統,再到硬件層面的激光雷達、AR-HUD全套智能化部件,甚至在雲端和5G佈局,華爲提供的智能汽車“全家桶”套裝準備複製博世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模式,做智能汽車時代的Tier1(一級供應商)。
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曾說,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Tier1、Tier2太分散了,沒有巨頭。這個行業需要有這麼一個公司來嘗試做這件事情,恰好華爲具備這個能力。
在汽車行業論數字技術,華爲的段位在大氣層。謙虛的講“幫汽車企業造好車”,誇張點說華爲憑一己之力正在重新定義汽車,像當年Model S那般橫空出世。問題在於,打破傳統零部件行業價值鏈後,智能汽車時代下零整關係重構過程中,華爲有機會成爲規則的制定者,但傳統主機廠並不這麼看。
現實情況是,隨着智能汽車的發展,算法驅動的“軟件定義汽車”趨勢下,傳統主機廠感受到了威脅。如陳虹所講,上汽要“軀殼”更要“靈魂”。
(5月底有媒體報道,爲提升產能理想汽車接手了位於順義的北京現代第一工廠)
波士頓諮詢把未來汽車企業分爲三類:服務型車企、代工型車企和新型工廠。傳統車企主動轉型,擁有用戶觸點的服務型車型來主導終端市場,是服務型車企的特徵;新型工廠是指,行業外第三類玩家進入,如新創企業;失去用戶觸點,面臨淘汰或淪爲代工廠的車企將成爲代工型車企。
任何一家車企都不想淪爲代工廠,誰也不想在新一輪的汽車革命中居於產業鏈的末端,頭部車企紛紛組建開發團隊,繞過Tire1直接和Tier2合作,更重要的軟件和算法上自研;硬件上以組建合資公司或入股形式達成,自己控制算法優化和迭代,例如:上汽的零束、長城毫末智行等。中小車企傾向與華爲合作,但在利潤分配環節和能否大量銷售攤薄成本,也是要考慮的問題。
舉個例子,大衆計劃自研 60%車輛軟件,SSP 將成集團唯一平臺,指向商業模式變更+規模化降本;吉利浩瀚架構可實現敏捷開發(以用戶的需求進化爲核心,採用迭代、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軟件開發),應用程序接口高度開放,合作品牌超 8 家。
(黃少堂《軟件定義汽車、構架定義軟件》,平安證券整理)
相比之下,博世看的更清楚,“未來Tier1掙不到錢”,博世中國副總裁徐大全曾判斷,未來可能軟件佔整車總成本的40%,博世不可能永遠作爲Tier 1,可能做Tier 2。
既然全棧方案有困難,細分領域只能逐個擊破。規模和成本,成爲橫在華爲面前的又一塊絆腳石。儘管做好短期不盈利的準備,但華爲要面對新老巨頭們不斷築高的壁壘。以輔助駕駛市場爲例,激光雷達主導的L4應用場景尚未成熟,L2級市場已經被搶佔。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高層論壇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發言中曾說道,2020年,我國L2級自動駕駛的滲透率已經達到15%,將近300萬輛水平。
這其中,博世L2級技術在國內40多款車型上實現量產,200個項目正在開發。與2019年相比,業務同比增長36%;另一個巨頭Mobileye,以EyeQ芯片+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方案切入L2級市場,其2020年EyeQ芯片的出貨量創新高達到1,930萬枚,已經與28家車企達成合作,近期宣佈售罄的極氪001 ( 參數 | 詢價 | 圖片 ) 便搭載了兩顆EyeQ5芯片。與此同時,兩家巨頭的L4級方案也正在路上,2022年Luminar+Mobileye激光雷達L4輔助駕駛車型將量產。
(Mobileye作爲全球ADAS的巨頭,擁有成體系的基於攝像頭的ADAS解決方案,細分市場超過70%的市場份額)
可預期的是,通過L2積累下的銷量優勢和市場地位,以2025年爲節點當前市場主力將順利實現向L4、L5順利過度,佔領下階段市場。
有業內人士指出,與博世、大陸、Mobileye相比,在L2產品方案華爲基本沒有價格優勢,外方壓低價格,華爲規模有限成本比較高;L4受困成本和法規影響。
工業領域降本三原則:擴大市場規模,降低上游採購成本,以及技術革新。
以激光雷達爲例,從2019年開始,華爲旗下投資公司哈勃科技陸續入股了一系列公司。投資縱慧芯光,生產VCSEL芯片解決激光光源問題、入股南京芯視界將激光雷達接收器納入體系、以及通過PHY芯片改變點雲傳輸方式的裕太微等企業。與此同時,在華爲武漢的光電技術研究中心,超過1萬人的技術團隊,夜以繼日的進行激光雷達的研發。
這也就不難理解,華爲敢喊出短時間迅速開發100線激光雷達,未來成本降至200、100美元的底氣。若按照華爲年產10萬套推進,價格想象空間很大。
“爬北坡”讓華爲習慣降維打擊,但在當前L4級法規和市場不成熟的環境下,最大限度爭取L2級市場更有意義,慶幸的是華爲意識到這個問題。
“華爲將推動毫米波雷達取代低線激光雷達,讓激光雷達技術往上走,以實現兩種雷達的廣泛部署”,王軍所說的雷達是華爲近期發佈的4D毫米波雷達,加入了垂直角度分辨率,探測距離超過300米,採用12T24R大天線陣列,比業界典型成像雷達多50%接收通道,可以生成激光雷達一樣的4D高密度點雲。
據有限信息推測,華爲4D毫米波雷達在國內屬於第一梯隊,量產硬件一致性,可靠性和穩定性上表現將決定能否打破國外巨頭的壟斷。相比激光雷達,對華爲毫米波雷達的關注在當下或許意義更大。
在智能電動車時代,不再贏者通吃。上汽的表態給華爲燃起狼煙,在成爲規則制定者之前要融入規則,重新審視和上下游的關係。
不造車的華爲註定成不了“博世”,對華爲來說,在以部署增量業務之外,5G、鴻蒙、軟件領域這些不可替代優勢。最重要的是,在智能汽車上,華爲沒有歷史包袱,比如七合一電機是博世無法做到的,在未來不設限的智能汽車市場,做不做博世和“靈魂”並不重要,保持節奏和專注,華爲在汽車智能汽車能有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