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隨筆/觀眾熱情 給選手拚戰底氣

巴黎奧運羽球男雙金牌戰,吸引大批臺灣民衆前來觀戰。記者季相儒/攝影

三年前東京奧運因爲疫情關門比賽,巴黎奧運景象已經截然不同,各場館天天人潮不斷,讓各國運動員受到很大鼓舞,尤其無法奪牌的選手心中更是溫暖,相較歐洲運動底蘊深厚,臺灣還有很多需要學習之處。

舉重名將郭婞淳昨天出賽,吸引不少臺灣民衆進場,她在奪下銅牌後也說,東京奧運沒有觀衆,法國這麼遠,他們來到這裡加油,聽到熟悉的聲音很感動。

國內觀衆無法從電視直播感受看臺上的爆發力,其實在整個比賽過程中,部分選手的成績離奪牌者有一段差距,也知自己不可能站上頒獎臺;但當她們奮力舉起槓鈴,發出怒吼慶祝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時,現場觀衆一定回報熱烈掌聲,不斷爲這些完全陌生的臉孔打氣,也讓選手感到相當振奮。

也許有人會問,選手知道不會奪牌,爲何這麼激動和開心?其實能夠站上奧運舞臺,本來就是難度很高的事。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能在運動最高殿堂拚出設定目標,已是自己生涯極大成就,在場觀衆感同身受,最直接的迴應就是賣力加油,中華隊選手也對場館氣氛留下深刻印象。

類似場景不斷在巴黎奧運出現,讓人很明顯感受歐洲運動文化無所不在,民衆最注重的東西不只成績,還有觸動人心的拚戰精神,回想十二年前倫敦奧運也是如此。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國內不少民衆只在乎有沒有贏?爲何會輸?有沒有獎牌?我們的體育環境愈來愈進步,大家也該調整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