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川安/奧運的美麗與哀愁: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
文/胡川安
蒙特婁奧運雖然帶來大量負債與負面影響,如果能計算出奧運之後舉辦的賽事、運動會的人潮,或是帶來的觀光、經濟價值和聲譽,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往蒙特婁的東邊看,天際線上除了藍天白雲,還有一艘揚帆出航的船,如在藍天中航行,這是蒙特婁奧運的主場館,看起來仍然新穎的建築其實已有40年的歷史。現在場館經常舉辦世界級運動賽事,旁邊的植物園、生態館和游泳池也是全家出遊的好去處。很多國家都想舉辦奧運,象徵國家強盛,得到國際注意,同時成爲凝聚國家與民族認同的賽事。然而,我和一些蒙特婁朋友聊起奧運,卻不一定是正面評價,蒙特婁人說1976年的奧運是「Big O」,一場沒有停止過的奧運,從何說起呢?Big OO除了是奧林匹克(Olympic)的意思,也代表着負債(Owe)。奧運史上虧空最多的就屬1976年的蒙特婁奧運,舉辦奧運會31年後的2007年,蒙特婁終於付完了最後一筆帳。爲了15天的奧運會使蒙特婁納稅人負債30年,「蒙特婁陷阱」(Montreal Pitfall)甚至成爲一個專有名詞,指那些投資的場館過於龐大,導致負債而使城市經濟陷入困難。對於蒙特婁人而言,這座建築似乎是時代轉捩點,帶來的改變造就了蒙特婁現在的情況,奧運後果有好有壞,附加的價值與損益並不好評估,除了經濟,還有整體文化的轉變。蒙特婁爲什麼想辦奧運?樂觀的時代蒙特婁在當時是加拿大最大城市,主要人口爲說法語的魁北克人,人口將近300萬。60年代加拿大和美國的關係良好,雙方的經濟相互依賴,經濟也隨着美國而快速成長。1967年的世界博覽會(1967 International and Universal Exposition或是Expo 67)是爲了慶祝加拿大建國100週年,共有62個國家參加,被視爲20世紀最成功的世界博覽會,參與國家和人數都創下紀錄。在世博會之後,決定舉辦奧運,當時的蒙特婁是2次大戰後北美第一次舉辦夏季奧運的城市。對照2008年舉辦奧運的北京,2010年舉辦世界博覽會的上海,快速的經濟成長,使加拿大人籠罩在樂觀、膨脹的信心中。有了成功舉辦世界活動的經驗,蒙特婁打算往前推進,舉辦奧運會,企圖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城市,先後共5次爭取奧運主辦權,1972年以一票之差輸給德國慕尼黑,而1976年則擊敗了洛杉磯、莫斯科和佛羅倫斯,獲得主辦權。奧運會的象徵就是主場館,蒙特婁在東面建立了大型體育場、游泳池、自行車場、奧運選手村等,設施和器材都引進最新技術。然而,興建過程卻問題連連。
▲蒙特婁奧運主場館。(圖/時報出版提供)設計失敗的主場館設計概念宛如一艘船揚帆出航的主場館出了問題。這艘帆船最特別的「桅杆」,是工程上最困難的部分,高達175尺的建築呈現傾斜狀,是世界最高的傾斜建築。斜塔上有26根粗大的纜繩,系在運動場頂上。這個「桅杆」在奧運結束後10幾年才正式完工,而且沒有按原設計師的設計,要靠纜繩支撐屋頂是不可能的任務。當時設計體育館的天兵建築師是羅傑‧戴貝(Roger Taillibert),專長爲設計球場,來到蒙特婁之前主要的成績爲巴黎的王子公園體育場(Parc des Princes),在法國尚未舉行世界盃足球賽之前,一直是法國國家足球隊的主場。
建築師包辦了選手村、主體育館與自行車體育場和游泳池,整體的建築羣充滿新穎的概念,特別是主體育場,透過傾斜的高塔將體育館巨大的頂棚吊起來。但施工後鋼纜相繼被拉斷,體育場的頂棚打不開,最後只能將巨大頂棚牢牢地焊住。除此之外,由於當時遇到全球石油危機的衝擊,使得加拿大的經濟蕭條、物價暴漲,再加上建築工人長期罷工,使得經費不斷追加、工程延宕。1975年時甚至還有人提議改變奧運地點,但國際奧會沒有采納這個意見。興建過程雖然風風雨雨,但是奧運還是如期且盛大地展開。陰影壟罩,地主國成績不佳由於1972年慕尼黑奧運有以色列人被暗殺,蒙特婁奧運會投入大量軍警維護安全,避免慘案再度發生。在成績方面,蒙特婁奧運打破了34項世界紀錄,在奧運史上的紀錄並不差,但是表現最差的竟是地主國加拿大,一面金牌都沒有,是參加奧運以來成績最差的一次,排名第27,有史以來最差的地主國。蒙特婁奧運最慘的還不在舉辦過程,而是爲了準備奧運所投注的經費。
▲1976年蒙特婁奧運資料照(達志影像)爲了奧運所造成的大量虧損本來蒙特婁市長德哈普(Jean Drapeau)的企圖心是徹底改造蒙特婁,他認爲「奧運不可能產生虧空的赤字,就像男人不會懷孕一般」。所以除了運動賽事的場館外,也建造更便捷的地鐵系統,還有將整個市中心連結起來的地下城,寒冷冬天時便可以在地下生活。除此之外,還在蒙特婁北方建立新機場。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全世界佔地最大的機場在蒙特婁,這個1975年開始使用的蒙特婁米拉貝爾機場,將近400平方公里(臺北市不過將近300平方公里,新加坡也不過700平方公里),已經是1個城市的大小。不知道這個機場的人當然也不知道它在2004年停止了客運,2010年所有起死回生的計劃都胎死腹中,正式畫下休止符,離市區較近的杜魯道機場完全取代米拉貝爾機場,每年有1000萬人流量,是個中型機場,剛好符合城市的規模。如果你看過電影《航站奇緣》(The Terminal),就是在米拉貝爾機場實景拍攝(有現成且沒有人的航站,不使用實在太可惜了),片頭一開始就出現前往蒙特婁航班的廣播,這種致意有點諷刺,也見證花大錢只換來一場空,不知道該拆掉還是留作憑弔。蒙特婁奧運的遺產如果只看蒙特婁奧運的負面影響,或許過於簡化,也過分相信統計數據。撇開負債不談,當我拜訪這座將近40年的奧運主場館時,還是驚訝於它在設計上的創新(雖然工程技術無法克服設計的巧思)。呈45度的斜塔,藍色的纜車順着上升到175公尺的高度,塔頂有一塊100平方公尺的觀景臺。從這裡向西看,可以看到蒙特婁市中心、皇家山,往南看則是聖羅倫斯河、北美大平原,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80公里外的景色,美不勝收。在觀景臺的下一層是咖啡廳、酒吧和一個小禮堂,是活動與舉辦儀式的場所。這樣一個場所,應該可以好好利用吧!奧運除了負債以外,對於這個城市的資產是什麼呢?居住在這個城市7年,就我的觀察而言,蒙特婁人重視休閒、體育,愛好各種戶外活動,這不是一個因負擔奧運債務而愁眉苦臉的城市。據說光是觀景臺的收入,在40年的日子裡,已經將近400萬美元,每年前來觀光的遊客在20萬到30萬人之間。奧林匹克公園已經成爲這個城市旅遊觀光的場所,一個城市的地標。除了觀光,蒙特婁也因此更具有舉辦國際性賽事的能力。然而,設施的完備只是前提,如何招攬人氣或是提升體育的素質纔是重點。
▲1976年蒙特婁奧運資料照(達志影像)
奧運促進了整體的體育風氣在奧運結束後的30年,場館一年內有200多天都舉辦活動。這座可以容納5萬人以上的體育場,舉辦過數千場國際性賽事,例如:世界體操錦標賽、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各種演唱會。其中的游泳中心負責國家隊訓練和培育,也給各級學生進行比賽。回到奧運舉辦前,蒙特婁缺乏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體育館,也沒有適合國際賽事的游泳池和標準跑道。因爲奧運,相關設施建立起來,連麥基爾大學和蒙特婁大學的相關體育設施也得到提升。我們如果能夠計算出奧運之後舉辦的賽事、運動會的人潮,或是這些人潮所帶來的觀光、經濟價值和聲譽,或許就會對當年的奧運有不一樣看法。夏日的蒙特婁,什麼時候都可以看到慢跑、騎自行車或是悠閒散步的人,這個城市除了商業性功能,也具備健康的氣氛。對比巴黎,夏日是觀光客入城的季節,巴黎的好吃餐廳卻幾乎關門,巴黎人則遠離巴黎到其他地方度假,此時的生活並不有趣。同樣是法語大城,夏日的蒙特婁有F1賽車巡迴、國際爵士音樂季、國際煙火競賽等,奧林匹克體育場也成爲觀光的重點之一,爲這個城市再增色彩。除此之外,從瞭解運動到認識運動,進而對身體、健康文化的提升,對市民來說纔是更大的資產。
●作者胡川安,臺灣人,在魁北克的第一大城蒙特婁生活,除了努力求學外,也從異鄉瞭解臺灣。「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專欄作家,文章散見於雜誌和各大媒體。Facebook粉絲頁(胡川安的Life Circus)。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絕對驚豔魁北克: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一書。
博客來|TAZZE|誠品|金石堂 好評發售中!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