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當年爲啥沒借二汽的“東風”,發展成爲湖北第二大城市呢

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選址建設是從1953年就開始了的,出於當時國際形勢的嚴峻,國家對二汽的選址非常慎重,第一階段是從1953年至1956年,廠址先選在武漢,後又改在成都。第二階段是從1958年至1960年,中央決定建在江南一帶,汽車局研究確定落於湖南省境內。第三階段是從1965年2月開始,至1966年10月爲止,汽車局到湖南、四川、貴州、湖北、陝西五省踏勘,初步定在湖南省的沅陵、辰溪、瀘溪,後來由於川漢鐵路選線方案的變化,廠址又改選在湖北省鄖縣十堰地區。第二汽車製造廠後來爲啥要選在鄂西北偏僻的十堰山區呢?因爲備戰的需要,中央初步確定二汽落戶南方,因爲一汽已經落戶在北方。時任中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的李先念分管第二汽車製造廠項目。對於二汽的建設,李先念明確指出:第二汽車製造廠建設要由湖北省包建,要搞好。李先念點將並報中央同意,由時任湖北省委第一副書記的劉西堯任第二汽車製造廠建設籌委會主任。當時的第一機械工業部也傾向將第二汽車製造廠選址中南地區,並初定大致區域爲武漢青山的長江之濱。

但非常不湊巧的是華中鋼鐵公司(後改名武漢鋼鐵公司)同樣確定青山地區爲建廠地址,兩個大型企業在廠址的選擇上“撞車”了。在新中國大力發展工業,汽車、建築、軍工等需要大量鋼材的時代背景下,鋼鐵廠顯得尤爲重要,且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原材料範圍更大,水陸交通要求更高。因此在選址問題上二汽沒有爭贏武鋼,此後二汽又選定了建在武昌的東湖與沙湖之間,但有蘇聯專家認爲,武漢有長江大橋,又有華中鋼鐵公司、鍋爐廠、高速柴油機廠等大廠,目標太集中,提議另選廠址。出於當時的國際形勢非常複雜,中央高度重視二汽的廠址選擇,提出“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政策。武漢地處平原,長江穿城而過,交通條件便利,是敵人潛在的打擊目標,缺乏建廠的安全性與穩定性。至此,第二汽車製造廠在武漢設址方案被否。後來中間有多個省份的城市進行過選擇,包括四川的成都和綿陽一帶,還有鄭州與西安,但湖北省沒有放棄對第二汽車製造廠的爭取。二汽在中途國際形勢嚴峻的年代其籌建工作曾經停滯,1964年10月,中央決定建設川漢鐵路(四川至武漢)。

1965年在湖北境內建設襄渝鐵路,選址工作組便前往十堰至安康一帶選址。當時,一機部提議將第二汽車製造廠置於確定修築的襄渝鐵路附近,中央同意第二汽車製造廠隨川漢鐵路線的變化而重新選址。根據可用地面積、鐵路修建時間、抗震等級等因素,結合1966年襄渝鐵路定線湖北,最終專家們得出結論:十堰到將軍河一帶可以建廠。就這樣,1969年9月28日,二汽正式開始建設。1975年6月,正式命名爲“東風牌”的第一輛兩噸半越野車‌在鄂西北大山區裡誕生了。東風二汽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憑藉其東風EQ140等車型,在國內卡車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EQ140車型在1978年問世後,迅速成爲市場上暢銷的車型之一,累計銷量超過百萬輛,佔據了當時中國公路運輸市場的三分之二‌。東風二汽成爲當時國內運輸業的中堅力量,爲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那時作爲中國汽車城的十堰竟然有“東方底特律”之稱,有人質疑十堰當年爲啥沒借二汽的“東風”,發展成爲湖北第二大城市呢?因爲十堰是典型的山城,沒有發展大城市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