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南水北調 世界上最偉大的現代公共工程

北京每3杯水中,就有2杯來自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庫。(圖/張厚煒提供)

現在,北京每3杯水中,就有2杯來自湖北十堰丹江口水庫。有了這杯從湖北運送至北京的「南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的1億多人不再爲飲水發愁,許多地方告別長期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有了這杯「南水」,大陸華北受水區通過生態補水,多地淺層地下水位至少上升1米,河北滹沱河、白洋澱等一大批河湖重現生機,有了這杯「南水」,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有了持續水資源保障。「南水北調工程」,民生之水、生態之水、發展之水。

8月19日傍晚來到位於十堰市的丹江口水庫。這裡湖面澄澈,是「南水」的「水井」所在地。紀錄這杯「南水北調工程」。十堰市博物館,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4個月後落到了漢江和丹江的交匯處。回顧這段歷史水利佔重要位置,治民先治水。1958年9月1日,一聲炮響,10萬人投入建設、移山填海「最開始,指揮部設在一條採砂船上,幹部、工人睡河灘,後來纔有了油氈草棚。」1967年,大壩下閘蓄水。1974年,丹江口水利樞紐一期建成。

但問題來了!水蓄是起來了,但如何調到北方?2002年,南水北調整體規劃出爐確定東、中、西三條線路,規模之大、涉及面積之廣、覆蓋人口之多,史無前例。2003年12月,中線工程啓動數十萬建設工人,一座座龐大的「水上立交橋」橫空出世,或上天跨淮河,或入地從河牀下穿黃河,攻克了一個個世界級公共工程難題。2014年12月12日,中線工程通水世界規模最大的渡槽羣、遍佈沿線的自動化設備,讓相隔千里的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在一起,構建起大陸新的大水網。通水10年間,中線工程累計調水超過660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個半湖北三峽水庫的蓄水量。從「偉大而浪漫的暢想」到「一泓清水北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完成了一個新的世界公共工程大挑戰」。

重塑地表江河,沒有出現生態惡化,換來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心繫這杯「南水」,2021年5月13日,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水,從這裡流出丹江口水庫,流向北方。人類文明的發展,始終與大江大河相依相伴;優於水而興,憂於水則衰。南水北調,重塑地表江河。在古老大地構建的這張新水網,如何生生不息地運轉下去,十堰市南水北調水源區保護中心。21年來,一直在這裡工作的蘇道偉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調水,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調了之。」丹江口水庫位於漢江中上游,截取一部分漢江水北上,漢江下游包括湖北省人數最多的武漢的用水怎麼辦?早在通水前,「引江濟漢」作爲中線工程重要補償工程就已同步實施。從長江荊州段至漢江潛江段,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實現長江水首次反哺漢江,滿足了漢江中下游供水、灌溉需要。隨着北方用水需求的增加,2022年7月7日,南水北調後續工程首個重大專案「引江補漢」工程開工。這次是從長江三峽庫區引水入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工程建成後,中線平均年調水量將由原來的95億立方米,增加至115億立方米。「一盤棋統一調度,既保證了北方穩定的輸水量,又有效應對了調水之後漢江中下游水量減少的矛盾。」

除了水量,水質也是南水北調的一大關鍵。爲了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10年來,十堰市累計投入資金人民幣300多億元治水管水護水。曾經,「百里萬箱下漢江」是丹江口市的一大盛景。中線工程通水後,庫區12萬隻網箱被全面取締,全市萬餘名漁民「洗腳上岸」。依託衛星監測、無人機巡航等,成立的十堰市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用「一張網」對全市的支溝、管網、重點企業進行監測。

如今,通過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以水系爲脈絡劃定「治理網格」,十堰徹底消除城區79條黑臭水體,官山河、強河、劍河、泗河、神定河等五河治理經驗被列入全國典型。

從丹江口水庫出發,經過15天流淌抵達北京。沿線受水的26個大中城市,有的在乾渠邊建生態保護專案,打造生態走廊;有的對地下水污染防治進行精準管控,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有的對境內河段實施修復,讓荒灘變溼地……曾經惠及埃及一億多人口的阿斯旺大壩,隨着時間推移,成爲尼羅河上的一把「雙刃劍」,造成地面沉降、土地鹽鹼化、水質惡化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南水北調,改造自然並順應自然。中線工程通水10年,一條高水準生活帶、景觀帶、生態帶正在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飲水人沒有忘記「掘井人」,而付出巨大犧牲的「掘井人」,又主動當起「守井人」「沿線40多萬人移民搬遷,爲這個工程作出了無私奉獻,我們要向他們表示敬意,希望他們在新的家園生活幸福。」

63歲的王瑞權,就是爲了這杯「南水」而離開故土的移民,而且先後移民兩次。1965年,丹江口大壩建設,3歲的他隨父母外遷至襄陽宜城。故土難離、鄉情難卻。臨行前,有人捧一把故鄉的土,有人在親人的墳頭長跪不起,有人三步一回頭……大壩蓄水後,2000多年的古均州城長眠水底。

高中畢業後,王瑞權返回丹江口,先是走街串巷賣冰棍,後來在三官殿街道馬灣村辦食品加工廠和服裝加工廠,還蓋起了兩層小樓。2005年,爲確保「南水」順暢自流進京,丹江口大壩開始加高。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水位從157米提升至170米。這期間,馬灣村需整村搬遷,縱有萬般不捨的王瑞權咬牙第一個簽字,拆掉房子和工廠。「國家重點工程,不能因爲哪一個人影響大局。」他說。

2014年,王瑞權受邀參加中線工程通水活動。北京的哥聽聞他是水源地移民,怎麼也不肯收他80元打車費。吃水不忘「掘井人」。爲回報庫區人民作出的巨大犧牲,北京市10個城區(含開發區)與十堰市各縣市區及開發區,建立長期對口協作關係。10年來,北京市累計援助資金22.5億元,54家在京企業落地十堰。受水地獲得實惠,供水地的發展也沒耽誤。北冰洋飲料、燕京啤酒這些北京來的企業,把優質水轉化成了好產品,庫區自己也推出了「武當山」天然水品牌。通水10年間,十堰市地方生產總值增長近一倍,這裡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京堰兩地,同心築夢,而湖北的武漢市、黃岡市、潛江市等9個市州,紛紛向丹江口庫區移民敞開懷抱,拿出好的土地、好的政策,爲他們建設新的家園。武漢市長江新區六指街道新博村,移民陳健峰開着農家樂,取名武州農莊——「武」代表新家武漢,「州」是紀念老家均州古城。陳健峰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這個名字代表移民的心願——既不忘來時路,更期待過上好日子。「有當地政府幫扶,農莊經營順利。大家想方設法爲我們排憂解難,最近正打算將農莊重新裝修。

爲了讓這杯「南水」永遠清甜,湖北和十堰人民把守水護水當成「天大的事」。從通水那天起,十堰人民完成從「掘井人」向「守井人」的轉變,10年來先後涌現250個守水護水志願服務團體。63歲的蔣德新曾經是丹江口市的一位漁民,2019年,他「上岸」成爲一名「守井衛士」,每天駕船在漢江水面巡查,檢查河道衛生狀況,清理沿岸垃圾。如今,他的隊伍已從最初的16人發展到186人。生態日到來「得知十年來越來越多庫區羣衆加入志願服務隊伍,用心用情守護一庫碧水,庫區水更清了、山更綠了、環境更美了。」

入夜,漫步漢江之畔。江水蜿蜒,老人們搖扇聽濤,孩童們戲水踏浪。巍峨的丹江口大壩像一彎臂膀,護佑子孫。

湖北十堰南水北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現代公共工程之一。(圖/張厚煒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