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壁崁頂放火馬列無形文化資產 黃偉哲親頒證書

臺南後壁崁頂社區6日舉行「放火馬儀式。(劉秀芬攝)

臺南後壁崁頂社區6日舉行「放火馬」儀式。(劉秀芬攝)

臺南後壁崁頂社區6日舉行「放火馬」儀式。(劉秀芬攝)

經過地方人士6年不斷爭取,臺南後壁「崁頂放火馬」民俗活動終於通過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臺南市長黃偉哲(左)6日到場頒發文化資產登錄證書。(劉秀芬攝)

臺南後壁「崁頂放火馬」民俗活動通過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臺南市長黃偉哲(左)6日到場頒發文化資產登錄證書,也參與放火馬儀式。(劉秀芬攝)

臺南後壁「崁頂放火馬」民俗活動通過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臺南市長黃偉哲6日到場頒發文化資產登錄證書。(劉秀芬攝)

遵循百年民俗傳統,臺南後壁崁頂地區鄉親6日舉行「放火馬」儀式,告慰當地冤魂,經過地方人士6年不斷爭取,此特色民俗終於通過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臺南市長黃偉哲也到場頒發文化資產登錄證書。

崁頂放火馬的源起有2種版本,相傳崁頂聚落以北的舊八掌溪河道,曾爲清代臺灣3大民變之一「戴潮春事件古戰場;而地方現存有「林進避崩埤」,傳是清末盜匪襲擊運銀官兵、盜匪搶莊遭崁頂壯丁襲殺事件,皆指當地曾經殺戮、陰魂冤氣甚重。

「池王爺有食,冤魂亦有食」,當時莊內仕紳商對策,請當地信仰中心勸善堂池府王爺出面調解,此後村落恢復平靜。此後莊民依池王爺指示,於每年農曆6月17日池王聖誕前一天舉行放火馬祭典感念池府千歲恩威,並燃放火馬以爲冤魂前往陰間腳力

每年的放火馬祭典,由崁頂勸善堂主辦,是當地居民重要信仰活動,除了慶祝王爺聖誕,博杯產生新的爐主,並有廟會酬神鮮花素果遙祭亡靈,下午由神明降駕扶乩,指示施放火馬時間

火馬是以木架竹架紅紙糊成馬型體型有大有小,並於馬背底座四周放置蜂炮沖天炮煙火,儀式開始後,先點燃蜂炮,震耳欲聾的蜂炮發射完後,再點火將馬燃燒送給亡靈。今年民衆贊助還願的火馬大小共有36只,比去年31只更多。

黃偉哲表示,有形的文化有其壽命,一定時間內會損壞,無形的文化資產可以一代傳一代傳承保存下來,感謝崁頂的鄉親努力,讓優良的無形的文化資產可以保留下來。

勸善堂主委黃啓明表示,崁頂放火馬民俗有上百年曆史,是當地的文化特色,經過6年爭取,終於列入臺南市無形文化資產,往後會舉辦更多相關活動,讓民衆更深入認識崁頂放火馬民俗、珍惜臺灣的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