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戰疫:5G+遠程會診、AI+紅外測溫
原標題:黑科技戰疫:5G+遠程會診、AI+紅外測溫
面對疫情,技術意味着希望——5G網絡的搭建讓遠程醫療的基礎得到滿足;人工智能的引入讓測量體溫更加精準且快速;機器人替代人工承擔了更繁重瑣碎的工作;大數據分析的應用使得整個疫情的危險更加可視化。
2020年春節期間,當新冠肺炎疫情襲來,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也開始參與到抑制疫情蔓延解決方案的研發中來。在這背後,近十多年的互聯網技術大發展,也使得這一次疫情與2003年的非典所帶來的影響和變化有了更多的不同。
5G應用開啓於醫院
如果沒有變化,2019年5G牌照發放後,2020年將成爲網絡建設和普及大發展的一年。憑藉高速率、低延遲的特點,5G網絡的應用遠景令行業看好。疫情發生後,5G網絡下的視頻直播成爲最直接的應用。在武漢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中,通過網絡直播,“雲監工”火爆網絡,4路攝像頭24小時直播施工現場。
就在幾周前,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均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兩家醫院的基站建設、網絡開通和擴容升級,實現了千兆覆蓋。這爲後續的應用奠定了基礎。疫情防控下,如何利用大城市、大醫院的專家資源,5G+遠程會診系統成爲了關鍵解決方案。
參與5G網絡建設的華爲相關負責人曾表示,1月29日晚接到提供技術支持的需求,到2月1日基站聯調開通,僅用了72個小時。2月2日,雷神山醫院廣電5G基站安裝調試完成,開始提供公共Wifi服務,而火神山的遠程會診平臺已經開始運行。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與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友誼醫院成功對接。
不僅如此,2月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醫院超聲科副主任彭承忠利用連接5G網絡的超聲機器人,爲其聯體下屬桐鄉院區收治的一例患者開出了全國首張遠程超聲診斷書。
AI+紅外測溫成爲視覺識別新戰場
如何快速、有效和安全地測量大人流體溫,成爲春節假期末政府最關心的問題。隨着假期結束,人們陸續返工。火車站、飛機場等人流密集的交通樞紐區域,如果採用傳統的點溫槍測體溫,無疑會導致大量人員滯留,對於防疫更加不利。
這種情況下,不需要人工接觸,且可以無間斷工作的人工智能優勢凸顯。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將人工智能的識別算法與紅外測溫結合,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識別到需要測試溫度的位置,通常是額頭,再由紅外攝像頭識別該位置,最後生成數據。並且,按照相關規定的數值,對異常報警。
曠視科技在北京市海淀區政府的邀請下,率先將其緊急研發的發熱人員篩查系統部署在了海淀區政務服務中心和北京牡丹園地鐵站D口。該公司高級產品經理劉瑞偉稱,疫情期間大家普遍需要戴上口罩和帽子出門,這增加了識別的難度,所以此前的算法也進行特殊優化,使得在這樣的場景下也能做到快速識別,且不需要被識別者脫帽或者摘掉口罩,避免疾病的傳播。
緊隨其後,多家AI創業公司也紛紛推出了各自的解決方案。澎思科技的系統覆蓋了門禁、閘機類通行測溫初篩,以及遠距離無感定點測溫初篩,篩查、統計企業復工人員體溫信息等三種模式;商湯科技則提出了包括人員身份的防疫解決方案。
機器人疫情答疑,也爲病區送貨
人工智能的典型應用,就是機器人。阿里巴巴宣佈,其達摩院通過5天時間研發了智能疫情機器人,已與多地政府合作上線。機器人通過對疫情相關知識的學習,訓練和測試調優,已經可以回答大部分常規問題,尤其是一些諮詢類問題,比如就醫定點醫院有哪些,口罩如何選,怎樣檢查口罩氣密性等。
不僅如此,後臺機器人與人工客服協作辦公,機器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將轉交給人工。既緩解了一線工作人手緊張的局面,又降低了醫護人員和政府人員的成本及感染風險。
1月27日,騰訊也在內部招募了技術支援者。很快,微信就上線了“新型肺炎疫情動態”實時搜索功能以及“在線問診”功能。用戶同樣可以搜尋定點醫院名單,以及獲取疫情資訊消息。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雲知聲也推出了類似的功能,可以協助政府、醫療機構和基層社區完成重點人員篩查、防空和宣教等工作。
還有一類機器人,是實體的機械機器人,目前已經進駐了疫情病房。這類機器人的目標是快速部署,能夠完成餐飲和器械配送。普渡科技CEO張濤曾對媒體表示,餐廳的場景對是機器人最複雜的場景,而在醫院的運行反而更簡單了。另一家公司擎朗智能也已向全國各地提供了幾百臺設備。不過目前來看,這類機器人主要以庫存產品優化爲主。
大數據分析支撐疫情防控
中國電科基於國家衛健委、交通部、鐵路總公司和民航局等部門的數據,由其下屬的電科雲公司研發了疫情防控大數據平臺 “密切接觸者測量儀”。2月8日晚間起,普通用戶可以通過公衆版查詢自己是否屬於“密切接觸者”。
電信運營商也參與其中。1月22日起,中國聯通組建大數據聯合團隊,利用成熟的算法模型提供相關數據分析和智能應用;中國移動對駐留、到訪武漢及湖北客戶進行流動分析和大數據畫像,而中國電信則對重點疫情地區人員流動情況進行清單級監測。三家電信運營商的數據均爲疫情防控提供相關人口流動的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
中國電子控股的奇安信也在接到有關部門發出的數據分析請求後,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轄區內的疫情擴散情況,爲精準防控提供數據支撐。基於大數據智能建模平臺,研究疫情相關數據的特點,並且開展大量的模型設計和數據分析工作,保障了短時間內就能將當地轄區內的疫情情況通過大屏幕展示出來。
除此之外,儘管嚴格意義上講有一些數據應用並不能稱爲“大數據分析”,包括搜狗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公司基於對於確診人羣乘用交通工具和地理行動軌跡的收集、整理,然後推出的相應查詢系統,但仍能惠及普通用戶。
這兩天的北京,又下了一場大雪。縱然疫情的寒冬仍未退卻,但新技術的應用,將使得人們能更有效地防止疫情的蔓延,也使得整個社會向在線化和智能化又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