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就業知多少?
海外就業知多少?圖╱本報資料照片
受僱人數增幅的差異
主計總處每月訪2萬戶家庭推計失業率、就業人數,就業者依從業身份可分爲僱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受私人僱用者及受政府僱用者。2016年就業者1,126萬人,受私人僱用者爲790萬人。
■家庭面調查裡的受私人僱用者,涵蓋廠商、財團法人、研究機構、補習班及宗教團體裡的受僱者,而廠商面調查裡的受僱者,雖不包括研究機構、宗教團體、財團法人,卻包括產業外勞。
2005年底臺灣就業人數升逾一千萬人,但讓人納悶的是,廠商那幾年並沒有創造什麼就業機會,何以就業人口會屢創新高?
要解開這個疑惑,先要了解,我國就業統計有兩份,分別是自廠商面與家庭面的調查,兩份資料過去還頗一致的,但在2000~2005年之間卻出現了這個矛盾。
就業型態出現變化
那六年,從廠商面估得的受僱人數由593萬微增至594萬,幾乎零成長,而從家庭面估得的受僱人數卻由579萬升至637萬,增加一成。按理說,這是人力供需的兩面,不可能出現這個現象纔是。
那麼,這是統計的誤差嗎?我認爲以主計總處的經驗,不太會出這種紕漏,惟一可能的情況就是我國就業型態在這六年出現變化,海外就業增加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廠商面這份估的是國內僱用的情況,而家庭面這份則不侷限於國內,到上海、曼谷、胡志明市都算。
我們比對一下這兩份資料,1980年代廠商僱用成長三成,與家庭面估得的數據一致,1990年代兩者也都成長兩成,惟2000年以來卻出現了大改變,這與兩岸交流日趨密切,國人赴海外就業逐年成長密切相關。
這個改變,告訴我們,當我們看到就業報告就業人數大幅成長時,先別高興,這些就業機會可能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海外。
那麼,到底有多少國人赴海外工作?我國官方自2005年也開始注意,並着手研究,主計總處第四局局長鹿篤瑾有次赴央行演講「勞動力統計編制與應用」時曾指出,依該局推估,我國海外就業者約34萬人,其中29萬在中國大陸。
主計總處是以民衆入出境資料爲基礎、再設定條件以勞保、健保及戶籍等幾個大數據資料庫進行連結,推算而得。
勞動部也曾推估,其思維是將兩份統計的受僱者定義調成一致,估出兩筆受僱人數,相減即得出海外工作人數,2009年40萬人,2013年升至56萬人。
統計資料本週出爐
不過,到目前爲止,我國海外就業人數都僅止於試算階段,主計總處這份研究了十多年的海外就業統計,千呼萬喚,終於在本週要與大家見面。
然而,許多人還是不懂,主計總處到底如何運用入出境資料推算?出國者衆,哪些人是出國旅遊,哪些是出國工作,該如何認定?依其設定,每年停留境外逾半年即屬海外工作者;其次,停留境外未達半年但逾三十天,且與上年累計逾九十天者也屬之;其三,年底出境而次年四月尚未入境者也屬之。
依此一方式估算,只要在海外就業,不論是受僱於臺商、外商、陸商或自營作業,都會涵蓋在內,近年我國海外就業的輪廓大致可以呈現,也可以釐清近年就業增加,是國內創造出來的?抑或海外創造出來的?對政府施政,大有助益。
不過,這終究還是估計值,所設條件稍有變化,結果就會不同,其主觀設定的三條件是否允當,來日仍須對照總體經濟數據逐年加以檢視,務求其準確合理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