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中國巴勒斯坦政策改變中(張良任)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雅德會見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新華社)

今年是中國與巴勒斯坦建交35週年,雙邊關係以及中國在中東扮演的角色都在變化之中。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由1948年迄今經常是國際矚目的焦點,近3年來雙方衝突頻率升高,傷亡的人數超過以往甚多,引起西方國家的關切,中國也開始對以色列的作爲提出批評。

中國是最早支持巴勒斯坦民族運動的國家。早在1964年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秘密訪問中國與周恩來總理會談,之後在1965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就是目前巴勒斯坦政府的前身,在北京設立辦事處,並享有外交機構的特權。當時中國還予巴解提供援助和人員培訓。1988年底中國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國,並建立邦交,巴解駐北京的辦事處則升格爲駐中國大使館。

自1960年代以來巴勒斯坦解放運動內部進行了一連串的路線與人事鬥爭,最後是法塔派獲勝,而比較激進的哈馬斯派則在加薩地區另立門戶,與在Ramallah 由阿巴斯總統領導的巴勒斯坦自政府抗衡。阿巴斯算是溫和派,可以接受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哈馬斯則堅決反對,欲以武力將猶太人驅逐入海。目前以色列最大的安全顧慮不是來自巴勒斯坦政府而是來自主戰派的哈馬斯。哈馬斯自2007年在加薩掌權之後就經常對以色列進行火箭攻擊,以色列一定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轟炸反擊,並對加薩地區進行封鎖。16年以來巴勒斯坦有兩個領土互不相連的政權,彼此的衝突多於合作,短時間內看不到有定於一尊的可能性。

2013年5月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訪問北京,習近平主席在會談中確立了對巴勒斯坦的主張,即堅持巴勒斯坦獨立建國、巴以兩國和平共處、建立以1967年邊界爲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爲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國家。中國並主張以領土換取和平,經由談判實現以巴之間的和平,並希望國際社會提供重要的保障。之後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主管中東事務的副部長、發言人、駐聯合國大使諸多有關巴勒斯坦的發言,基本上就根據以上習近平所定的調。

2021年5月之後,中國的態度逐漸有所改變。當時,以色列與加薩之間爆發嚴重的衝突,造成數千軍人及平民傷亡。之前,中國與巴勒斯坦雙方並沒有直接的、根本的利害衝突,且影響力也不足,乃刻意維持中立、平衡的角色;但在這一次重大的衝突之後,中國罕見地開始公開批評以色列違反人權的做法,並指責美國阻擾安理會通過呼籲以色列停火的聲明。

2022年12月上旬習近平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訪問期間,與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會面。習近平強調,巴勒斯坦問題是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其「人民遭遇的歷史不公不能無限期延續,民主合法的權利不能放棄,獨立建國的需求不容否決」。習近平特別強調以色列在巴勒斯坦所設立的定居點(屯墾區)是非法的,呼應了他本人在2013年談話中所設定的基本立場。習近平的談話中已經顯示了在處理以巴問題上對巴勒斯坦政府比較偏袒的傾向。

在此之後,中國外交部的發言人對以巴問題談話的主調已經一改以往比較平衡、冠冕堂皇打高空的說法,轉而比較傾向於巴勒斯坦政府。如 今年1月3日以色列新任國家安全部長Itamar Ben-Gvir 踏足Al-Aqusa清真寺(聖殿山), 引發巴勒斯坦人的怒火,視之爲「嚴重的挑釁與威脅」。中國要求召開安理會討論。外交部長秦剛則要求以色列停止「煽動」,以免加劇情勢,重申耶路撒冷維持現狀的重要性以及中國長期支持兩國方案爲基礎來解決以巴問題。3月20日以色列財政部長Bezalel Smotrich在巴黎表示「不存在所謂的巴勒斯坦民族問題」,「也沒有巴勒斯坦人的歷史或語言」。對此一極端的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以色列官員的「言行不負責任,將加劇當前巴以緊張局勢」, 「中方予以譴責」。中國似已逐漸調整了過去「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的立場。但由於過去以色列與中國之間經貿、科技來往十分密切,政策的微調恐暫時僅止於口頭,尚難化爲行動。

2018年12月美國在聯合國大會提案,將哈馬斯定位爲恐怖組織,但未獲通過。但仍被美國、歐盟、英國、澳洲等各別國定性爲恐怖組織;中國並沒有附和,對哈馬斯所進行的恐怖行動或對以色列發動的火箭攻擊也未曾加以指責。

在美中全球對抗的大格局下,以色列也受到波及,與中國一些重大的合作案如特拉維夫輕軌案,因美國的介入而未能得標。美國的「長臂管轄」會否導致中國對巴勒斯坦立場進一步的傾斜,仍有待觀察。

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雖然成功撮合了伊朗與沙烏地恢復邦交,但要促成以巴和解,達成兩國方案的目標,在目前看來中國並沒有這樣的影響力,也不會採取實際的行動。(作者爲前駐以色列特任大使)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