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閩南語改稱臺灣台語 冗贅又不務實(鍾重發)

教育部擬將行之有年的「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更名爲「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圖爲幼兒園閩南語闖關活動。(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日前教育部逕將「閩南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改成「臺灣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有學者認爲「臺灣台語」用到兩個「臺」字,詞義冗贅不通;大批網民諷刺用「臺灣台語」替代「臺語」,這是「乞丐趕廟公」的霸道行徑;反對黨人士則認爲賴清德要推的不只是「臺灣台語」的正名,而是讓「臺灣台語」成爲「臺灣國語」——成爲「臺灣國的國語」。

關於「正名」的重要性,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即有明確闡釋。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講執政要先正名,但學生子路認爲孔子迂腐,明明已實掌政權了,幹嘛還要正名呢?接下來孔子就給子路上了「正名」何其重要的一課,其後就是我們耳熟能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的一套說詞。

民族、語言和宗教都有跨越政治實體界線的特質,因此同屬閩南、講閩南語、拜媽祖的華人,可分屬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等三個不同的政治實體,而且同樣在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新加坡等三個不同政治實體裡,也都有來自粵東、講客語、拜三山國王的客家人,三個政治實體也都有講普通話/國語的外省人。

因而語言是族裔尋根的最重要依據,從民衆講出的語言,大可猜出他現在的居住環境或族裔源流。就如同英國人和美國人雖都同講「英語」,但沒有學過語言學專業的民衆,只要看過幾出英、美戲劇,通常就能分辨出同屬講「英語」的,是英國人或美國人。就像在日本聽到有人講「閩南語」,通常就能猜得出這位講「閩南語」的,是來自大陸、臺灣或新加坡。同樣在日本聽到有人講「客家話」,通常也能猜出講話的人來自大陸、臺灣或新加坡了,縱使講國語/普通話的,一聽都知來自何地。

因此,在臺灣說到「閩南語」,就知一定是臺式的「閩南語」,也就是俗稱的「臺語」,把他稱爲「臺灣台語」,反倒有點不倫不類了。總不能把在臺灣講的國語也稱「臺灣國語」、客家話叫「臺灣客語」、原住民語叫「臺灣原住民語」吧!如此的稱法,真有點「脫褲子放屁」,政府就不嫌冗長累贅嗎?(作者爲空大講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