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看懂馬英九的用心良苦(胡幼偉)

當我們把馬英九的對岸和平之旅,放大到中美臺三邊關係的大格局中來細細品味,才能真正看懂馬之「欲罷不能」的用心良苦,也才能瞭解馬習二會的意義所在。(圖/中天新聞網提供)

馬習二會,意義重大。雖然馬英九在臺灣當下現實政治中,已不具實質影響力;但也正因如此,馬能再與中共最高領導人對話,反而是幫民進黨從自行設置而無法跳脫的抗中保臺框架外,提供了一劑暫緩兩岸緊張狀態的減壓劑。

回顧馬在總統任期內,充分利用中、美皆不願放棄臺灣的戰略堅持,靈活周旋於兩強之間,使臺灣能左右逢源、兩邊得利的作爲,便能更清楚地看出,當民進黨選擇只押寶於美國,再以此做爲維繫島內執政的宣傳路線,不但讓臺海緊張急劇升溫,也終於失去了臺灣在中美臺之間的能動性與主體話語權。

唯有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才能清楚看出,馬爲何這兩年着重於訪問對岸,其真正目的,其實是想藉一己之力,在臺灣一面倒向美國時,把完全傾斜的中美臺關係,再稍微拉回到臺灣能做支點的平衡狀態。

其實,以個人背景而言,說馬親中,不如說他既親中、也親美。基於家庭背景,馬自然與中華文化親近,他的民族認同,也撇不開中華民族的成分;但他留美的學習經歷,以及從事政黨外交的工作經驗,也讓他在美國政學界擁有人脈。在臺灣,具有類似背景的政治人物中,曾經做過總統、又還有活動精力者,只屬馬英九一人。要說能在中美之間爲臺灣做一點平衡工作的,馬自是不二人選。所以,說馬老來更加親中,是忽視了他從臺灣本位出發,在中美之間,兩邊不得罪、從兩邊都能獲利的戰略思維。

當我們把馬英九的對岸和平之旅,放大到中美臺三邊關係的大格局中來細細品味,才能真正看懂馬之「欲罷不能」的用心良苦,也才能瞭解馬習二會的意義所在。結論就是,馬是既親中、也親美;不特別親中,也不特別親美。唯有這樣來理解馬英九,才能從臺灣的角度,看出馬在餘生中,對臺灣的重要價值。

(作者爲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