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飯圈」亂象 根源在資本的無序擴張(孫佳山)

圖/中新社

「飯圈」亂象(Fans,諧音「飯」)是大陸當前比較突出的文化問題。今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將「飯圈」亂象列爲治理重點,能改變已經畸形多年的「飯圈」生態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紀初的追星,最多就是倒賣明星演唱會的高價門票,以及個人簽名等明星周邊物品;而當代粉絲偶像文娛工業已經發展到粉絲羣體大範圍集資應援的新階段,這亦是新的明星制度和明星文化。在集資應援爲「愛豆」(即偶像)打CALL的過程中,備受關注、也飽受爭議的行爲,是聯合商家以打榜爲名行銷售之實。而且,具體銷售的是什麼並不重要,所售物品承載的打榜助力值,纔是被粉絲羣體看重的。

在這些集資應援活動中,哪些人和羣體是受益方?顯然,明星、文化娛樂經紀公司和平臺方等,合謀了一場場針對粉絲羣體定向收割的「陽謀」,並由此豢養着這一產業鏈條上的各個利益相關方。從小往大說,有關商家是粉絲集資應援行爲的直接受益方。一個綜藝節目通常至少有5至7名備受關注的藝人,每位藝人背後的集資應援規模大多以千萬計。由此,一個綜藝節目就會涉及上億規模的密集市場交易行爲,卻大都沒有受到工商、稅務等維持市場秩序的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一直處於事實上的灰色地帶。

同樣,一些文化娛樂經紀公司也沒有得到有效監管。在傳統的明星制度、明星文化下,對藝人的相關經營活動有着相對明確的要求和約束,例如從范冰冰到鄭爽的天價片酬問題,一經發現就會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追懲。然而,當代粉絲偶像文娛工業卻尚無能起到有效監督和規範作用的法律法規,傳統的分業管理模式在相當程度上名存實亡。正是由於這樣的結構性成因,一些文化娛樂經紀公司由此興風作浪,爲了自身經濟利益,在藝人選擇等最關鍵問題上不作爲,在源頭上出現原則性問題。此外,播出相關綜藝節目的平臺方,一方面逃避應盡的審覈、監管責任,另一方面卻從中大肆牟利,而這顯然至少需要在法律法規和職能監管層面予以明確約束。

今天,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資本的深度介入和無序擴張對粉絲文化帶來的複雜影響。在當下的粉絲文化結構中,流量明星和廣大粉絲羣體之間,不僅是情感共同體,亦已結成事實上的利益共同體。流量明星需要流量數據來證明自己的商業價值,從而獲得更多商業演藝活動的機會;而廣大粉絲羣體爲了擴大心儀的流量明星的影響力,則會使盡渾身解數來追捧他們。這種羣體性情緒,恰恰很容易被資本利用。比如,對於由廣大粉絲組成的「飯圈」,資本會按照相關粉絲的執着和投入程度,來對他們進行分級,「鼓勵」他們爲心儀的流量明星造勢。如此的「鼓勵」,無形中也讓一些追星行爲,因資本的無序擴張而演變成以「愛」爲名的、違反社會規則和道德準則的、極其不當的行爲,進而造成非常不良的社會影響。

從當下到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需要充分警惕廣大青少年粉絲羣體日益被資本的無序擴張所內化的嚴峻現實。在市場經濟和社會進一步多元化的背景下,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本無可厚非,但當文娛工業在鉅額利益的誘惑下,刻意宣揚某種文娛潮流或商業模式時,廣大青少年粉絲羣體就極易被資本的無序擴張所綁架和利用。

因此,一方面,廣大青少年應端正追星的心態,以精神、心智的成長、獨立和完善爲目的,避免被資本的無序擴張所綁架和利用。另一方面,從家庭、學校到社會,都應努力爲新一代青少年提供充滿包容、尊重的成長環境,充分履行各自應盡的義務,而不是簡單地「甩鍋」給相關企業、行業。因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前以「90後」「00後」爲主體的青少年粉絲羣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代在非常接近美式「原子」家庭結構中出生的一個代際。他們又是完全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介文化環境中生長起來的「網生代」。原子化社會結構中人際關係的疏離,以及新的社會結構和媒介形態下的數位化生存所造就的「羣體性孤獨」,使得這一代人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迥異於既往代際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所以,對於他們而言,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側重點恰恰在於參與感、伴生感。透過與流量明星的高頻互動所形成的陪伴、共情等種種情感策略,這一代人正試圖尋求建構一種以移動互聯網爲表徵的新興媒介形態下的新型青少年社交關係。

只有充分理解這種深層的社會和媒介形態的結構性變化,才能更深刻地深入到當前粉絲羣體價值觀取向得以塑形的根源所在。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正確引導粉絲羣體的價值觀,才具有現實可行性。這就意味着相關管理部門,需要更深刻地理解當前粉絲羣體的情感結構、文化經驗和自我認知的結構性變化,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抵制、限制、杜絕資本的無序擴張對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過度綁架、利用和投機、操縱,科學認識網路傳播規律,規範網路文化市場秩序,真正有效引導廣大青少年建構起積極、健康、向上的「三觀」。

總之,「飯圈」亂象絕不僅僅是文化領域的偶發、孤立現象。在經濟增長放緩、人口出生率萎靡、文化保守主義興起、全球貿易競爭和局部衝突加劇等大時代背景下,這一現象有着更爲長遠的社會影響。面對粉絲文化,我們應以更包容的態度和更縱深的視野,引導粉絲文化迸發出更大的創造性、更多的正能量。這既是一個長期的文化治理過程,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中國的文化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的一大歷史挑戰。(作者系大陸影視研究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