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走在鋼絲上的中日關係(張望)

圖爲日本外相林芳正。(路透社)

中日關係目前似乎處在十字路口。

4月1-2日,日本外相林芳正訪華,分別獲得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和中國外長秦剛的接見,可謂受到北京高規格的禮遇。但同時,中方亦警示日本不要盲目追隨美國爲虎作倀。王毅特別強調:日本追隨美國錯誤的對華政策,在戰略上是短視的,政治上是錯誤的,外交上是不明智的。面對林芳正要求中方釋放涉嫌間諜行爲的日本駐華企業人員,中方以依法處理爲理由予以拒絕。北京對日方針目前可概括爲:剛柔並濟,一方面禮遇日本知華派政治家,但又不忘警告岸田政權不要在追隨美國的路上走得太遠。

觀察目前日本國內對林外相訪華的輿論反應,主要在兩點問題上抱有不安和疑慮:一是對近期涉嫌間諜行爲的日本駐華企業人員在華被被拘留的恐懼。據日媒報導,2015年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在中國被拘留,本次事件令不少在華日企幹部人心惶惶。據稱,本次事件對在北京的日僑圈衝擊極大,紛紛希望日本政府協助解決這一問題。二是對中方海警局執法船隻近期在釣魚島(日稱:尖閣列島)的所謂「領海入侵」 表示擔憂。據稱,本次海警局執法艦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艦船對峙超過了80個小時,創下史上最長紀錄。對於本次海警行動,中方理據是:兩艘有右翼背景的沖繩漁船於3月底進入釣魚島領海,令海警執法船覺得有必要進入釣魚島執行警戒航行,驅離日本漁船。

然而,日媒主流對於以上事件的中方視角隻字未提,在報道手法上有欠客觀公正。有日媒評論員表示:本次林芳正訪華有一種被要脅的感覺,即北京一方面高規格接待日本外相,但另一方面在外相訪華前後對日採取強硬措施,拘留日人且「入侵尖閣」。

●日本對華外交的兩個規律

日本在G7峰會上是否會劍指中國?要回答這一問題就有必要先從學理上歸納過去數十年日本對華外交的規律:

第一個規律需要觀察國際體系層面的中美日戰略三角。即:當日美關係出現不穩或出現繞過日本的中美「越頂外交」,日本會傾向通過對華」戰術對衝」(tactical hedging)來平衡來自美國的不確定性;反之,當日美關係良好,兩國目標一致防範中國的情況下,日本對華政策往往趨向「戰略制衡」(strategic balancing)。 2023年的情況屬於後者。自2021年後,鑑於拜登政府告別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加強與東亞民主盟國的協調,日本主流在「中國問題」上向美國逐步靠攏,對華制衡戰略在國內氣氛上已經儼然成形。

日本外相林芳正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等國家的外長會晤

另一個規律和「內政-外交聯動」(foreign-domestic linkages)層面有關。這就需要觀察者擺脫以「外交戰略」的視角來解讀日本對華外交的習慣,而是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日本首相的內政強弱及其和外交的聯動關係。過去20年日本政治的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內政強勢的鷹派首相往往能管控中日關係,反而是內政弱勢的鴿派首相容易令兩國關係失控。例如,安倍晉三在2006年/2013年後停止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並在2017-2020年對華實施戰術接近/對衝,反而得到了自民黨內保守鷹派的諒解,令中日關係止跌回升;2010年-2012年間的日本民主黨政府在中國問題上相比自民黨要溫和得多,但是由於內部施政不善而導致支持率暴跌,令對華外交讓步空間被壓縮,致使當年民主黨政府在釣魚島領土問題上的處理幾近失控!

●岸田政權的本質:狀況追隨型內閣

同樣道理,目前親中宏池會背景的岸田只是第5大派閥領袖,對華讓步往往會在黨內/國內面對激烈的反彈,令中日關係跌宕起伏。2022年7月安倍遇刺前,岸田的內閣支持率接近70%,因此在對華方針上具有一定的迴旋空間,對北京的意向還是有所照顧的。例如:在2021年12月民主峰會上強調:需要尊重每個國家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努力推動民主深化;2022年2月北京冬奧會不跟隨歐美國家杯葛中國,派遣東京奧委會主席橋本聖子赴會。然而,2022年8月後,岸田政府因爲自民黨統一教會問題支持率暴跌至30%,大大壓縮了岸田對華溫和外交的空間。過去數月,鴿派岸田的對華強硬做法更像是在意來自國內/黨內鷹派的壓力,而並非真的打算在外交上與中國全面決裂。

如今,日本4月的民調顯示岸田內閣支持率恢復到50%左右。民調還顯示日本選民對岸田的外交表現較爲滿意,可見岸田通過強硬外交來拉動支持率的策略奏效。長年研究日本政治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御廚貴5月初在接受《讀賣新聞》專訪時如此形容這個執政將近一年半的內閣:岸田的執政風格,更像是一個行政官員,而非一國首相,沒有展現出一個政治家的理念,採取的是「狀況追隨主義」,即根據外部情況被動式的應對政策議題,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實際上是一個「善後處理型內閣」。基於以上日本內部的視角,美國《時代雜誌》稱岸田正在令日本告別和平主義邁向軍事大國;中國主流戰略界認爲岸田正在加強對華綜合戰略博弈,都可能是高估了日本戰略規劃的能力,都是一種無意識的、受本國戰略思維方式慣性影響的過度解讀和外交誤判。

改善中日關係,需要雙向的正面互動(positive interaction)。面對日本,中國作爲大國應以柔力應對,尤其是目前回升的岸田支持率已經形成了對華採取相對溫和外交的客觀條件。要想爭取日本政治家和日本社會對中國的諒解,北京就要了解對日外交措辭過硬反而會在日本國內產生逆反心理,令岸田面對更大壓力而難以迴應中方關切,並進而加速把日本推向美國。日本則要對中國的核心利益(臺灣問題)保持尊重,並應避免過分強調對華威懾邏輯(deterrence) 和只從軍事層面來看待日中關係。東京須保持對華外交對話和溝通,這可防止因官方關係變動而殃及中日民間交流,符合日本社會的整體利益。(作者爲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教養學部準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