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譚傳毅》解放軍軍演劍指關島、北冰洋
美中對抗格局不變下,美國在安全上進一步拉攏日本,衝擊東北亞安全格局。圖爲先前日本埼玉舉行陸海空自衛隊閱兵式 。(新華社)
根據中方官媒《環球時報》報導,3月29日的大規模空中演習,顯示解放軍有能力包圍臺灣,並阻止臺灣接受外國援軍協助。也有國內分析家指出,共機軍演也針對美臺海巡合作備忘錄。難道解放軍的動作僅止於威懾臺灣?他們一定另有所圖。本文以較宏觀的視野,來解析解放軍軍演的目的。
以國土防禦爲主的軍演
到現在爲止,解放軍軍演主要集中在大陸附近海空域,在南海「種島」之前,甚至於只能到那裡「自由航行」。
近年解放軍演習備受各國關注,應該是爲遏制中國崛起有關。嚴格講起來,中國崛起並沒有一個特別明顯的事件或者時間點,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比較多的說法是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中國比較明顯的呈現在世人眼前,之前都是韜光養晦,世界突然發現中國已經崛起了。
與美軍比較起來,解放軍缺乏實戰經驗,尤其是海空軍聯合作戰能力差距很大。美日等國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海上聯合作戰演習,而解放軍大型海空演習次數極少。這幾年解放軍開始進行海空立體作戰演習,提高各軍兵種聯合指揮、情報蒐集、資源分享、反導防空與電子對抗能力,都集中在沿海(渤海、東南、南海)海空域。
過去解放軍只在國土附近海空域進行演習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在內海演習可以防止其他國家艦機抵近偵察。第二,在渤海演習可以演練保衛北京課目,在東海演習可以震懾臺灣以及日本;在種島之後,南海演習可以震懾美國、越南、菲律賓等國。第三,在航母以及兩棲攻擊艦尚未編組之前,在內海演習可以獲得立即的後勤保障與火力支援。
3月29日的演習,外傳共機已經完成包圍臺灣,對於臺灣的震撼頗大。其實我們應該關注解放軍更早之前的動作:3艘軍艦進入日本海,對日本的震動不小於臺灣。不久,情報收發處理能力頂尖的美國兩棲指揮艦藍嶺號,也跟進日本海並守在對馬海峽,明擺着就是監視解放軍。
自從美中阿拉斯加會談之後,好像解放軍已經不在乎保密與後勤保障因素、也不再韜光養晦,以實際力量突破第一島鏈的態勢越來越明顯,鄰近國家感受當然強烈。自2015年至今,解放軍即已五度進入日本海,從趨勢來看,解放軍在日本海與臺海常態化軍演似乎將成爲慣例,而且解放軍越來越不在乎美軍的抵近偵察。
從黃水到藍海:邁向第二島鏈
解放軍在東海、臺海、南海(包括海上民兵)演習,必然緊繃當地的形勢、並引起諸多關注。西太平洋緊張必然吸引美、日、臺,相對的東面(關島)情勢顯得鬆弛得多。根據「兵形象水」的邏輯,水(兵力)必然朝低處(情勢鬆弛)的地方流動,如果關島緊張了,中國艦隊則流回西太,來來回回不但形成固定航線、而且掌握主動。
掙脫島鏈束縛邁向藍海是解放軍必走的路,解放軍在第一島鏈軍演「聲西擊東」,其實劍指第二島鏈的關島。大體上來看,中國海軍可能沿着三個攸關中國海洋利益的方向邁向深藍:南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未來的北極航路,同時也是海上絲路的路線。
在南太平洋方向的態勢比較明顯。中國與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島弧的許多國家簽訂了一帶一路合作協定,包括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馬紹爾羣島、還有甫與臺灣斷交的吉里巴斯、科克羣島、東加、薩摩亞等國。
攸關中國海洋利益,解放軍必然派遣艦隊巡視;在此區建立軍事基地可能過於敏感,但是艦隊存在卻可能是個事實,而不只是個「判斷」。大陸網友有種說法:「既然美軍能到南海自由航行,爲啥解放軍不能到關島自由航行?」未來如果解放軍艦隊出現在此地,就不只是幾艘軍艦而已,而是一個完整的兩棲攻擊艦打擊羣。
我們仔細的查看地圖,南太平洋島國在關島東南面,如果解放軍艦隊出現在這裡,等於從背部打擊關島,關島的威脅不止是正面的「關島快遞」,還有來自於背部的打擊。如果中國在南太島國建立了軍事基地,那麼關島腹背威脅就是永久性的了。
在印度洋方面,目前中國以亞丁灣護航編隊爲基礎出現,現在中國在印度洋擁有至少6個軍事基地,而印度洋又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航線,解放軍不可能不派出艦隊,特別是航母戰鬥羣。
從南到北的深藍海軍
我們打開太平洋地圖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劃分線:沿着東(西)經180度、北從白令海峽南至南太平洋島國的國際換日線,這條線區分了東方與西方。
是否暗示未來解放軍行動的界限,還有待觀察。無論是真是假,只要解放軍進入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國際換日線變成美中勢力範圍的分界線,就呼之欲出。
白令海峽中部的代奧米德(Diomede Islands)羣島由俄屬大代奧米德島和美屬小代奧米德島組成。俄屬大代奧米德島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俄羅斯的最東,無定居居民,建有氣象站。美屬小代奧米德島有愛斯基摩居民,兩島是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也是俄美兩國分界線。
未來,中國可能會向俄羅斯商議租借大代奧米德羣島附近的無人島礁、甚或北極圈俄屬無人島嶼,進行中國最擅長的「種島」。近年中蘇不斷靠近已是事實,若中國勢力進駐白令海或北極圈,是美國最大的噩夢。
中國對於北方有遠大的抱負。隨着北冰洋之冰加速融化、以及長賜輪塞港事件,北冰洋航道將成爲聯通中歐的優良海上航道,比走印度洋要近約4000公里。未來如果北冰洋航道成爲中國國際貿易的航路之一,解放軍也必然在此區存在。
目前中俄受到美國的打壓,把兩國越綁越緊。俄中兩國簽署了許多合作協定:建立能源聯盟、中俄共同推進一路一帶、共同佈局亞歐大陸、聯合軍事演習等。
2015年5月中俄艦隊演習,演習過後中國艦隊沒有立即回國,而是北上白令海峽進入北冰洋。美國國務院並未強烈反應,發言人僅說:「美方尊重所有國家遵循國際法在公海開展軍艦活動的自由。」未來,美國將會爲當初的輕忽而付出代價。
中國對於北極的用力極深,2004年建立了首個北極考察站「黃河站」,2013年中國成爲北極理事會觀察員,2018年雪龍號首次利用水下滑翔機(無人水下載具)完成白令海海盆和陸坡區連續、高密度觀測。
從白令海峽到第二島弧,似乎是未來解放軍行動的邊界,值得關注的是,國際換日線與第二島鏈將可能形成新的美中競爭焦點。
結論
我們在解讀解放軍演習時,經常以臺灣角度來觀察而放大了威脅,對於美中對抗的佈局與競爭關係的判斷不免失之東隅。
軍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正當西方國家圍堵中國的時候,難道中國不該反擊?目前解放軍以下餃子的速度建軍,例如航母數量說法從6艘到8艘都有,也會有相應的補給艦以及至少4倍到5倍之多的護航艦,若加上兩棲攻擊艦,數量十分驚人,這麼龐大的艦隊難道僅限於大陸沿岸活動?當這些軍艦出海演習的時候,「順便」到臺灣與日本繞行一番,所造成的震動自然不小。
軍演當然有其目的,不外是外交施壓以及實戰練兵,針對臺灣以及日本只需動用大陸本土的兵力就足夠了;其實,解放軍軍演是爲着更遙遠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