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將大幅度提高優秀青年基金的額度和數量!

在第四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開幕式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啓德發表調研報告《關於促進青年科學家成長的幾點想法》,並與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竇賢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 校長潘建偉,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展開了有關“如何爲青年科學家成長創造更好條件”的對話。

“以科學的精神對待科學的遴選”

當前阻礙青年科學家成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

韓啓德也把這個問題拋給了竇賢康、潘建偉、施一公。在潘建偉看來,因素有二。第一,拿到經費的年輕人“思路散了”,“着急發展更多方向”;第二,居上位的年長科學家未能放心讓賢於表現優異的後輩,“奧本海默領導曼哈頓工程的時候39歲”。

施一公以親身經歷提出,“青年科學家最大的糾結是科研經費的獲取、科技評價體系以及自己學術方向的確立這三者之間的矛盾。”

他談到,在普林斯頓大學早期,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始終在經費和發文章之間尋求平衡,在既定的評價體系裡“成功”的同時,“我是留有很大的遺憾的”。因此在成爲高校管理者後,他時常鼓勵年輕科學家:“做你最想做的研究”。

竇賢康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在盡最大努力,大幅度提高優秀青年基金的額度和數量。

“只要經費允許,我們還會大幅度提高優秀青年基金的額度和數量。”他說:“我們要在更大範圍內給年輕人充分的機會。”

“關鍵是要營造一種學術氛圍和土壤。比如松茸,要在雲南的森林裡長。”潘建偉補充道,“青年人才成長也一定要給他比較好的環境,讓他安心、專注地進行研究。”

打造良好的科研文化,培育助力青年成才的科研土壤,離不開健康的評價機制。

對此,竇賢康說,目前採取的是小同行函審、大同行會評,再加上“非共識項目”的遴選,這在當前階段下是一個比較具有操作可能的辦法。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科學的精神對待科學的遴選”。

--檢測服務--

來源:科學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