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合作對日抗戰紀實——粉碎日軍三月亡華幻夢(十六)

英國上海駐軍總司令史摩萊少將感慨地說:「我們都是經歷歐戰軍人,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比中國敢死隊員』最後保衛閘北英勇、更壯烈的事了。」

八百壯士孤軍堅守四晝夜,連續擊退了日軍的數十次進攻,四行陣地仍巋然不動。中外記者紛紛涌向蘇州河戰地採訪,「八百壯士」孤軍奮戰的壯舉很快傳遍全國,令外國駐滬軍事觀察員和毗鄰租界內國際人士敬佩不已。

英國上海駐軍總司令史摩萊少將感慨地說:「我們都是經歷過歐戰的軍人,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比中國『敢死隊員』最後保衛閘北更英勇、更壯烈的事了。」

武裝無法與日相比

直至11月1日,在接到統帥部撤退命令後,謝振元才率部撤退。英軍司令史摩萊親自指揮英軍壓制日軍火力,掩護八百壯士撤往英租界內。

中國軍隊退至蘇州河南岸後,由於中央作戰軍正面縮小,第三戰區撤銷了中央作戰軍,將部隊劃分爲左、右兩作戰軍,分別由陳誠張發奎指揮。

10月31日晨,日軍炮兵航空兵向蘇州河南岸豐田紗廠北新涇鎮等處中國軍隊的陣地進行猛烈轟擊。中午,日軍第三師團的左翼部隊在炮兵掩護下開始強渡蘇州河,在周家鎮、劉家宅附近與守軍第八十八師、稅警總團發生激烈戰鬥,展開逐屋爭奪的肉搏戰

11月1日,日軍第九師團的右翼部隊也開始強渡蘇州河,一度佔領姚家渡。守軍第一七一師、第五十四師、第八十七師、第六十一師、第七十八師、第三十六師等部隊頑強阻擊,使敵無法前進。激戰至3日,日軍除少數兵力渡過蘇州河外,主力仍被阻於蘇州河以北地區。

淞滬大戰將近三月,百萬大軍相互廝殺,兩軍作戰處於膠着狀態。10月20日,日軍參謀本部決定向上海第四次增兵,命令第六師團、第十八師團、第一一四師團、國崎支隊及野戰重炮第六旅、獨立山炮第二團和第一、第二後備步兵團,組成第十集團軍柳川平助中將爲司令官,在杭州灣北岸登陸,迂迴上海,攻擊中國守軍側背。又從華北抽調第十六師團增援上海作戰。

至此,日軍總兵力已達28萬,國內僅餘近衛師團和第七師團兩個常備師團駐守,日本政府下了最大賭注,準備與中國軍隊在上海決戰,一舉消滅中國軍隊主力,逼迫國民政府投降。此時,中國軍隊已投入71個師又7個獨立旅的兵力參加淞滬會戰,大本營已無可調增援之兵,不得不將原杭州灣北岸守備區防備日軍登陸的部隊也調至上海戰場

中國軍隊雖然在人數上佔有優勢,但在裝備上根本無法和日軍相比,在戰略上更不能與日軍決戰。因此,顧祝同、陳誠等高級將領建議按照持久戰的戰略方針,迅速將上海戰場的主力部隊有計劃地撤退至吳福線及錫澄線兩條國防工事線上進行整補。

九國公約會議將於11月3日在比利時首都討論中日戰事問題,蔣介石從政略角度出發,命令第三戰區的部隊「在上海戰場再堅持一個時期,至少十天到兩個星期,以便在國際上獲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11月4日夜,細雨濛濛,日軍第十軍在第四艦隊護衛下,乘坐1百餘艘大型船艦悄悄進入杭州灣。

5日拂曉,在艦炮與航空兵火力掩護下,第十八師團和第六師團分別從金山衛、金山嘴、金絲娘橋全公亭一帶強行登陸。在此防守的只有六十三師的2個連,無法阻擋日軍搶灘登陸。在上海指揮作戰的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張發奎急調第六十二師、獨立第四十五旅及第七十八師前往阻擊,並令在青浦的第六十七軍趕赴松江阻敵。

當夜,日軍第十八師團進至亭林鎮,第六師團國崎支隊進至金山縣城。陳誠再次建議迅速後撤,但蔣介石命令再堅持3天。

6日下午,日軍先頭部隊已進抵米市渡附近,黃昏時強渡黃浦江,向松江前進。7日凌晨,第六十二師、第七十九師向金山縣城及亭林鎮日軍進行反擊,很快被日軍擊退。8日拂曉,柳川第十軍主力渡過黃浦江,向松江縣城發起攻擊,第六十七軍軍長吳克仁率部與日軍展開激戰,連續擊退敵人多次進攻。吳克仁軍長在掩護上海守軍主力撤退時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上海淪陷英勇抗敵

11月7日,日軍參謀本部下令將上海派遣軍和第十軍組成「華中方面軍」,由鬆井石根任司令官,統一指揮作戰。爲配合第十軍登陸,鬆井石根下令上海派遣軍各部分別向當面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9日黃昏,柳川平助的第十軍攻陷松江,對上海守軍形成合圍態勢,戰局急轉直下,中國軍隊面臨三面夾擊的危險。9日晚,守軍奉令全線撤退,第五十八師第一七四旅旅長吳繼光在指揮部隊撤退時陣亡。

11月12日,上海淪陷,會戰結束。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日軍先後投入十餘個師團近30萬人的兵力,動用軍艦130餘艘、飛機5百餘架、坦克3百餘輛。中國軍隊先後投入70餘個師70多萬人的兵力,傷亡20餘萬人,斃傷日軍4萬餘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企圖。(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