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西方去風險下 大陸還是世界工廠嗎?
從數據來看,雖然大陸製造業的FDI以人民幣計仍增長5.9%;且法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實際對大陸的投資分別增長429.7%、179.2%、170.1%和63.3%;但從總量來看,外資對大陸投資確實在趨緩。本文要問的是:如西方國家逐步推進今年5月以來訂定的「去風險化」對陸經貿戰略,大陸還會是世界工廠嗎?
■地緣政治衝突下的「亞洲替代供應鏈」
西方國家「去風險化」的對陸經貿戰略,具體來說有三大方向:減少對大陸投資、加大關鍵技術封鎖,以及降低對大陸的依賴。其中,減少對陸投資、建構一個大陸之外的全球生產基地,已是現在進行式。
過去30多年來,全球基於比較利益下的國際分工建構一個吾人所熟悉的經濟全球化體系;大陸憑藉其生產要素優勢大量吸納外資,不但使其成爲世界工廠,更成爲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一環。然而,基於遏制大陸崛起的戰略目的,2018年美國啓動對陸貿易戰,希望透過課徵關稅,迫使跨國公司建立大陸之外的生產基地。而這個由美國主導、包括臺灣在內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構成的「亞洲替代供應鏈」(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Altasia),被認爲未來將逐步取代大陸世界工廠地位,成爲全球生產活動重心。
即使大陸一再強調「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但顯而易見的是,西方國家推動的「去風險化」戰略將影響外商投資大陸。因此,各界關注的問題是: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是否會被「亞洲替代供應鏈」取代?
綜合學者專家分析,並從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 GVC)角度,可預判大陸的世界工廠地位,將面臨以下衝擊:
一、全球價值鏈中的勞動密集型分工任務,將逐漸被其他亞太地區取代。基於比較利益法則,並隨着大陸經濟發展、人口紅利減弱、勞動成本逐漸升高,大陸在全球價值鏈中扮演的勞動密集型分工,原本就會逐漸失去優勢,並被其他擁有更多廉價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東南亞、南亞地區取代。如同韓國三星在中美貿易戰之前,就把在大陸的手機組裝產業鏈完全轉移到越南,中美貿易戰只是加速此過程。
二、跨國公司爲避免關稅,要求生產商將供應鏈遷出大陸。過去跨國公司基於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將大陸作爲生產基地;但自美國啓動對大陸貿易戰、對大陸3,700億美元商品課徵7.5%~25%懲罰性關稅後,全球價值鏈的龍頭企業爲基於成本考量,將會要求生產商撤離大陸。
三、地緣政治衝突下全球價值鏈將透過多元化、分散化、去中心化方向發展以增加韌性。雖然歷經30年的發展,全球形成以大陸爲中心的製造業價值鏈,但因爲持續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衝突,致使跨國企業對供應鏈的要求,在重視效率、利潤同時,也重視安全和韌性。基於此,全球價值鏈必朝向多元化、分散化、去中心化方向發展。
■大陸世界工廠地位將面臨衝擊,內涵將大變
從上述以全球價值鏈視角分析,大陸世界工廠角色必然發生變化。事實上,由於大陸長期以來扮演全球價值鏈價值最低、貢獻最少的製造過程,不可替代性並不高,很難決定全球價值鏈的重組和供應鏈的轉移。西方「去風險化」的對陸戰略,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加速上述趨勢的推進。
然而,由於過去30多年來大陸深度參與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形成了他國難以替代的規模;且在大陸的企業,多年來已具備生產相關產品零組件的能力,短期內轉移到東南亞、南亞地區的主要以加工組裝爲主,而非零組件製造;加上相對他國,大陸的工業門類齊全、製造基礎設施較爲完善、產業羣聚相對集中,因此更爲完整。此外,有大陸學者指出,大陸出口規模的全球佔比由2018年12.7%上升到2022年的14.7%,代表大陸世界工廠的地位仍難以被取代。
除上述因素,龐大內需市場誘因,亦是大陸得以吸引外資的拉力;但西方「去風險化」戰略,卻使得跨國公司在推動「中國+1」策略下減少對陸投資。在「一拉一推」之間,大陸的FDI未來將同時面臨量的調整與質的提升。
一句話總結:大陸短期內或許仍是全球重要的生產基地,但這個世界工廠的內涵,勢必面臨很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