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論壽險業新監理與財會制度

圖/freepik

監理報表用來檢視壽險公司是否擁有長期清償能力,確保投保人利益。而財務報表的目的則是向投資者提供經營績效的資訊,要能展現壽險公司是否有穩定和持續的盈利能力。雖然目的看似不同,但仔細分析它們達到目標的具體明確做法,卻是殊途同歸。這兩個報表的目的如何兼顧呢?答案是健全的資產負債管理(ALM)。 簡言之,資產負債管理是完善監理與財務報表最重要的工具。

保險商品具有長期保證的特點,保險公司需要預測長期的精算假設。然而,這牽涉到會巨大變動的精算假設,如死亡率、 發生率、貼現率、費用率等,這些因素的不確定性使得負債預測變得困難。因此,在過去的資產負債衡量中,保險負債經常因爲精算假設的不確定性而造成潛在盲點。這些盲點可導致資產與負債之間的錯配,誤導保險公司的決策。

爲解決這些問題,壽險監理的國際趨勢如保險資本標準(ICS)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7號(IFRS 17)都針對這些挑戰提出調整機制。這些國際規範的精神在於動態調整精算假設,從而提高負債評估的精確性和即時性。例如,ICS採取負債市場調整評價(MAV)法。MAV的目的是根據市場條件動態調整保險負債的評估。另一方面,IFRS 17則引入了契約服務邊際(CSM)的方法,這是全新的負債評估方式,旨在將保險契約的預期利潤與負債做即時的更新。CSM的做法使得保險公司能夠逐步實現契約的利潤,可以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及精算假設的調整。

■法規接軌國際,也要進行在地化調整

因應國際趨勢以及壽險業的永續發展,金管會希望引進ICS和IFRS 17的精神,藉此提高臺灣壽險業的監理效率及透明度。然而這些國際規範以原則爲基礎(principle-based),不考量特定國家的保險商品特性或金融市場環境,這些規範自然未針對臺灣的壽險商品特性進行調整。例如,臺灣的壽險商品有較高比例的利率保證和長期合約,這些特性在歐美市場罕見。此外,臺灣的金融市場與歐美市場在規模、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因素會高度影響資產負債管理的有效性跟做法。由於這些差異,ICS的「標準」量化指標無法反映臺灣壽險業的實際情況。臺灣應結合本地市場的實際數據,在商品設計、精算假設以及市場變數波動方面,進行在地化調整,以確保監理標準能真實反映風險,提升壽險公司的穩健性。簡言之,臺灣在推動這些規範時,必須進行在地化考量,才能健全市場和滿足人民的需求。

ALM是一項複雜且技術性高的風險管理議題,涉及多領域的專業, 包括精算、風管、財務會計、資訊,不能以單領域瞎子摸象的方式來理解。ALM的實務做法有「價值匹配」與「金流匹配」兩種。基於臺灣保險商品特性以及金融市場的狀況,價值匹配非常不適合臺灣的壽險業。而就本質而言,金流匹配才能同時解決臺灣壽險業所面對的新監理與財會報表需求。礙於臺灣債券市場量能不足,動態金流匹配才能符合臺灣壽險業需求。這需要投資部門與精算部門的緊密合作,甚至要建立新的組織架構引進或設計對應的資訊系統。這樣的管理架構和資訊系統必須使用「動態金流匹配」的技術,並且建立滾動式調整,即時反映市場變數和精算假設的變動。ICS MAV以及IFRS 17都高度認可金流匹配的技術。

■資產負債管理,是完善監理與財報最重要的工具

資產負債管理是完善監理與財務報表最重要的工具。監理和財務報表之間若最基本的評價原則有差異,將導致資產負債管理失去達到兩者一致目標的功能。如果兩者在AC部位的計算上有差異,會造成兩者對金流匹配的不一致性。 雙重標準會造成資訊系統無法設計。資產負債管理的團隊也無法有明確的規則可遵循。所謂「魚與熊掌,兼得難」、「一心而二用,思則不達」。

除此之外,ICS和IFRS 17都是完整的架構,不應再疊牀架屋。過去過渡時期引進的各類特別準備金,不宜在新制度底下存在。否則提升資產負債管理有效性的滾動式調整,將失去功能。

總結來說,資產負債管理因應新監理與財會制度的務實做法包含幾個重點:

1.使用「動態金流匹配」的技術,並建立滾動式調整、即時反映市場變數和精算假設變動的資訊系統與團隊。

2.監理與財會報表AC部位的價值計算必須相同,ALM方能作用。

3.折現率、死亡率、發生率、解約率相關的市場變數和精算假設必須同時考量。過渡時期引進的各類特別準備金, 必須逐步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