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人物/鑽研法律自力救濟 呂炳宏:不再說「司法會還我清白」

違反偵查不公開的案例仍不斷髮生,媽媽嘴案被視爲「經典」範例,呂炳宏是被未審先判的「指標」人物。記者林昭彰/攝影

「瞭解司法體系運作模式,才發現自己是小白,如果再來一次,絕不會說出『相信司法會還我清白』這種話。」媽媽嘴咖啡店老闆呂炳宏,爲了打民事求償官司去進修法律自力救濟,如今成了幫助小公司解決問題的「逆境顧問」,這一切都是意外。

若非樂觀 恐難走出生命低谷

如果沒遇上「那件事」,呂炳宏也許仍經營着咖啡相關事業;面對被誣指殺人,還被訴連帶賠償被害人家屬,若非天性樂觀,恐怕迄今尚未走出生命低谷,不可能憶起十一年前往事仍談笑風生。

「當時檢警、媒體、社會大衆都認爲我是殺人嫌犯,見我交保時態度冷靜說相信司法會還給公道,便覺得一定有鬼。」呂炳宏說,他雖被謝依涵誣陷,但總認爲解釋清楚就好,面對媒體採訪並未顯露委屈或激動罵謝依涵,「這纔是我的個性」,沒想到外界反而更起疑。

呂炳宏回憶說,當時有八百條的新聞追殺、指控殺人的留言更灌爆臉書,他覺悟到光憑「相信司法」就慘了,不能自力救濟絕對無法獲得清白,因此進修法律,花半年多埋首案卷資料、請教卅多位律師,赫然發現「相信司法真是太天真了」。

司法改革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民衆對司法認知不足,更欠缺法律意識。」他說,警察押人走「星光大道」移送法辦,民衆似乎就覺得破案、安心了,但許多人送到地檢署就放走;法務部曾統計每年約廿三萬件偵查起訴案僅十九萬件判有罪,像他一樣沒起訴就被公開身分及疑似犯行的個案比比皆是。

日前現身民衆黨集會再受關注的呂炳宏認爲,社會大衆習慣用獵奇、獵巫心態看社會案件,媒體就愈發灑狗血,刑事司法體系各環節都有人會爲了某些理由及目的去透露訊息,但很少人有「能力(知識及財力)」去爭取遭恣意侵害的權益,老百姓也多因事不關己而不在意,形成惡性循環,而歷年只有極少公務員因違反偵查不公開或泄密被究責,因此他才說「社會風氣和司法改革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官司纏訟讓呂炳宏更瞭解司法和媒體運作,後來參加顧問訓練班,近來接案輔導中小企業創業、營運、行銷、轉型及危機處理。他說,因緣際會和三名「倒楣鬼」聚會,每次邀五、六十名曾遭逢困境的人分享倒楣故事,「一個比一個衰」,大家聽到原來有人更慘就轉念積極面對人生。

「逆境顧問是我給自己命名的啦,希望能協助一些業主解決問題,盡點心力。」呂炳宏受訪過程始終維持着笑容,但笑容是出自樂觀豁達?還是摻雜着無奈?恐怕他自己也說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