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現在才喊國際規則 動機不單純
歐洲官員30日在臺歐盟風能研討會上,多次批評臺灣發展離岸風電,制定國產化恐有違世貿組織(WTO)規範,然而,臺灣發展風電已經五年,歐盟現才「突然」發現國產化比例有違國際規則,難道之前遇到問題都視而不見?
臺灣發展離岸風電,幾乎從零開始,起初就仰賴歐洲等國外開發商協助,而蔡政府砸重金設立各項基礎設施,從海氣象站到建設離岸風電專用港口碼頭,後續運維等設備,全是臺灣不惜血本建設,這些是臺灣政府與第一波來臺國外開發商一步一腳印努力得來成果。
近期因疫情問題,全球離岸風電大多延宕,僅剩臺灣一枝獨秀,經濟部爲讓海外技師順利來臺,特別與衛福部商討並制定專屬風電通關準則,就是希望風電能順利開發。
過去風電開發商,曾發生多次法規與實際狀況有差異情況,但經濟部傾全力協助,傾聽業者心聲,並協調各部會,在在都是打造良好投資環境。
令人不解的是,在我國政府即將公告三階區塊開發前夕,歐盟官員才跳出來指責臺灣必須遵守國際貿易準則,之前第二階段舉行遴選及競標時,面對國產化爭議,歐盟又在哪裡?
在臺開發商私下透露,這次因歐盟「有壓力」,當年全球並不看好臺灣能開發離岸風電,第一波進入臺灣的歐商及供應鏈有限,現在展現初步成果,更多歐商供應鏈也想分一杯羹,但發現臺灣國產化有限制,因此施壓歐盟,尋求協助進軍臺灣市場。
歐盟來臺做生意,應早就知悉我國對國產化要求落實的遊戲規則,一一進駐臺灣後,卻反批處處受制於國產化規則,甚至重話批臺灣「國產化比例」不符國際規則,呼籲遵守WTO準則,令外界錯愕,難道歐盟廠商來臺可以不必遵守臺灣在地化法規嗎?
臺灣在風電開發的確需藉助歐商諸多開發經驗,但經濟部並非鐵板一塊,願意在國產化達成率做出更多彈性規劃,唯有雙方做出建設性建言,方能在風電產業發展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