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張頌文也救不了“降智”的諜戰劇

◎李愚

近日,由曾舜晞、張頌文、陳都靈、王玉雯主演的諜戰劇《孤舟》開播。《孤舟》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方面這是張頌文繼《狂飆》之後再次出演大反派,劇中他飾演汪僞特工站站長周知非;另一方面,《孤舟》的監製姜偉、編劇兼導演林黎勝,是繼國產經典諜戰劇《潛伏》之後的再合作——姜偉是《潛伏》的編劇兼導演,林黎勝則是《潛伏》的第二編劇。

可惜,《潛伏》有多經典,《孤舟》就顯得有多粗糙。原本緊張刺激的情報戰變成充滿荒謬情節的冒險,角色們在執行任務時頻頻出錯。偶像元素的加入,讓幾個年輕主人公造型時尚,忙着談情說愛,反而背離諜戰劇的初衷。

“降智”橋段損害真實

《孤舟》將時空背景放在抗日戰爭汪僞時期的蘇州,講述了在1941年的蘇州,百年望族公子、天才海歸建築師顧易中(曾舜晞飾)被迫捲入危局,與汪僞周知非(張頌文飾)上演雙雄對決,在江南煙雨的迷離詭譎中書寫一位我黨青年特工的成長史。

諜戰青年的成長史,這是諜戰劇最常見的敘事模板之一。但不論諜戰劇採用哪一種模板,高智商博弈都是諜戰劇的本質屬性。

這首先是諜戰工作的真實性體現。情報人員需要具備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包括但不限於密碼學知識、心理戰術、僞裝技術等。自然地,一部優秀的諜戰劇應當儘可能貼近現實,展現情報人員面對各種挑戰的高智商應對。

從戲劇衝突角度看,高智商博弈伴隨着複雜的情節設計和邏輯嚴密的故事發展,能夠有效增加劇情的不可預測性,讓觀衆時刻保持緊張感和好奇心。同時,諜戰劇的高智商博弈不僅考驗劇中角色的能力,也考驗着觀衆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讓觀衆參與到解謎的過程中,增加觀看的樂趣。

從人物塑造的角度看,通過展示主人公如何運用智慧來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更加立體、豐滿。

與高智商博弈相對的,就是“降智”。原本應該具有高智商、善於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情報人員被簡化成依靠運氣或者直覺行事的角色。這種處理方式忽視了真實諜報工作中所需的細緻考量和謹慎行動,讓人物形象變得單薄膚淺。

比如《孤舟》開篇,我黨人士策劃解救人員的行動,原本只是“編外人員”的顧易中,僅僅因爲繪製拯救地點的地圖,就被選擇加入行動隊。從常識角度看,地下黨的行動要詳細籌謀、嚴格保密,怎麼可能行動之前才繪製地圖,並且讓身份不清的黨外人士貿然加入行動?

“降智”也體現在,爲了追求快速推進劇情,諜戰劇將複雜的間諜活動和情報傳遞過程簡化成近乎日常生活的交流方式,情報傳遞變得異常輕鬆,彷彿發送一條短信那樣簡單。這種簡化處理削弱了諜戰劇應有的緊張氣氛,難以讓人信服。

《孤舟》中,這種簡陋的情報傳遞俯拾即是。比如顧易中成功救出表哥陸崢後,避開汪僞特工的監視,將火柴盒塞到陸崢口袋裡,藉此向顧父傳遞消息。整個情報橋段頗爲幼稚且粗糙,把敵人刻意拍得太蠢,並且顧易中所要傳遞的情報也沒有什麼分量,一旦泄露反而會讓自己置身於更大的危險之中。

“降智”還體現在劇情邏輯漏洞層出不窮,尤其是劇中人物在關鍵時刻做出不符合其身份、性格或邏輯常識的決策,比如經驗豐富的特工輕易暴露身份,或是面對明顯陷阱卻毫不警惕,難以理喻。

《孤舟》中,我黨根據地的地址應該嚴格保密,顧易中卻能夠一同前往;在根據地,顧易中被簡單粗暴地認定爲漢奸;爲了證明自己的清白,顧易中選擇進入汪僞特工組織,哪怕周知非和日本人都知道顧易中大概率別有目的,竟然也同意顧易中加入……

《孤舟》的種種“降智”橋段,削弱了諜海浮沉應有的深邃與真實,令劇情遊走於荒誕不經之間,難掩其失實之憾。此番編排,也致使幾位主角形象難以穩立,風采盡失。

偶像元素喧賓奪主

《孤舟》採用“老帶新”的選角配置,由張頌文保駕護航,曾舜晞纔是故事的第一主角。除了諜戰以外,顧易中與張海沫(陳都靈飾)和肖若彤(王玉雯飾)的感情糾葛,也是劇集的敘事中心。換句話說,《孤舟》是“諜戰+偶像”這一範式下的創作。

“諜戰+偶像”本身並無不可。諜戰劇爲了吸引更廣泛的觀衆羣體,嘗試與其他類型的元素進行融合,比如請來流量明星、加入更多的愛情線,以期提升諜戰劇在年輕觀衆羣體中的話題量。

只不過,不論諜戰劇嘗試融入什麼元素,其根本在於展現諜戰本身的緊張、懸疑和智慧對決。這意味着無論劇情中加入多少偶像劇的成分,如果諜戰部分不夠精彩,作品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偶像元素不是錦上添花而淪爲喧賓奪主。

在實際操作中,不少諜戰劇未能妥善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平衡。《孤舟》很遺憾地重蹈覆轍。

首先,偶像邏輯壓倒人物邏輯。爲了塑造帥氣、完美的主角形象,過分強調他們的英雄主義色彩,甚至不惜犧牲劇情的合理性和人物行爲的一致性。

比如《孤舟》的顧易中,被周知非一槍命中,但就是能夠大難不死;之後,顧易中大咧咧地進入汪僞情報組織工作,敵人卻幾乎不設防,令人匪夷所思……

其次,偶像化諜戰劇過於注重感情戲本身的狗血糾葛,忽略了人物之間情感關係的建立和深化。即使安排了浪漫的情感線索,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情感鋪墊和背景支持,觀衆很難產生共鳴。

《孤舟》中,觀衆看不出張海沫和肖若彤對顧易中的感情究竟是從何而起?肖若彤因爲信任顧易中,就隨意背棄組織的命令?爲何一而再再而三,都是張海沫那麼湊巧地“拯救”了顧易中?

再則,偶像化的諜戰劇爲了凸顯偶像的男俊女靚,在角色的外表與服飾着墨甚多,脫離了所處時代的背景。《孤舟》試圖通過增加偶像元素來吸引年輕觀衆,但顧此失彼,消弭了諜戰劇的核心價值,即緊張的情節、合理的人物邏輯以及深刻的主題,最終作品失去諜戰劇特有的吸引力。觀衆有那麼多俊男靚女的偶像劇可以選擇,何必在充斥“降智”橋段的諜戰劇裡看偶像劇呢?

《孤舟》的失利,映射了當下諜戰劇創作的根本困境:缺乏根基堅實、邏輯縝密的劇本作爲支撐。即便匯聚了演技精湛的演員陣容,融入了再多吸睛的偶像元素,若劇本本身未能達到應有的深度與精度,終究難以鑄就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諜戰佳作。唯有迴歸劇本創作的本質,精雕細琢每一個情節,深掘人物內心世界的波瀾壯闊,諜戰劇方能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