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爲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當他展出了一小段宮廷鐘錶修復完成之後的視頻,清脆悅耳的報時聲音、潺潺流水的仿真造型,讓全場觀衆情不自禁地鼓掌,向大國工匠致敬。
故宮修復師王津
擇一事,“鍾”一生
古鐘錶是西洋舶來品,明代傳教士利瑪竇將鐘錶帶入中國宮廷,到了清代,皇宮裡設立做鍾處,康熙皇帝還從國內外召集優秀的工匠製作、修復鐘錶。流傳至今,古鐘錶修復技藝是清宮唯一一項流傳且未間斷的傳統工藝。
1977年,王津來到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從事文物鐘錶修復與保護工作,與此同時,故宮第一代鐘錶修復師徐文磷兒子、第二代鐘錶修復師徐芳洲正式退休。站在徐芳洲先生的工作臺前,摸索着使用對方留下的工具,王津靜下心來,對抗時間在鐘錶上留下的痕跡,成爲一個“修復時間”的“魔法師”。
師從鐘錶修復師馬玉良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王津形成了精道的修復技法。
擇一事,“鍾”一生。王津在多個演講中這樣概括自己的職業生涯。工藝繁複的鐘表,鍾愛一生的職業,同時,用堅持、匠心和技藝與時光抗衡。
用43年的歲月,堅持做一件事――修復鐘錶,傳承技藝,王津的工作是與時間爲友,靜下心後,慢慢就不覺得枯燥了。“透過文物,你可以看見前人的匠心精神,也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興衰更迭。”
王津因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
鐘錶比我更吸引人
故宮盛產“網紅”,前有“網紅院長”單霽翔,後有“故宮男神”王津。談及走紅網絡,收割大批鐵粉,單霽翔笑言,我是“被網紅”。
從事鐘錶修復工作39年之後,2017年,因爲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儒雅睿智的王津突然變成“網紅”,出門不僅經常會被人認出,還收到了錄製綜藝節目的邀約。
亮相成都的活動現場,無論是鐘錶修復前後的對比圖煥然一新,還是修復好的鐘表隨着齒輪嚴絲合縫地走動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都讓觀衆驚歎不已。講座結束之後,不少觀衆找到王津央求合影簽名。
王津在成都演講
不過,王津對自己的“走紅”非常淡然:“謝謝大家的喜愛,故宮的文物比我更加吸引人”,“吸引大家的是我手裡的鐘表,那是幾代人修復的成果。”
著名編劇、策劃人、影評人史航形容王津看着鐘錶跳動的笑容:那是一個人看着豐收的稻田的喜悅。
43年來,王津修復的各類文物鐘錶多達300多件,其中修復過最爲複雜的數十件館藏鐘錶一級文物。爲了傳承這項傳統技藝,他還主持完成了多項課題任務,悉心收徒弟、傳幫帶。
王津笑言,43年間,他一共收了4位徒弟,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進來的。在此之前,他們總是招不到合適的年輕人,有時候對方通過了選拔卻沒來上班,打電話過去詢問原因,對方倒也坦陳:“在故宮修表,不是跟超市門口修表一樣嗎?”
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讓這位曾經低調的大國工匠爲人所熟知,也有很多年輕人明白,在故宮修鐘錶和超市門口修鐘錶還真不一樣。於是,更多年輕人開始對古鐘錶修復有了興趣,想要拜師求藝。
在王津看來,鐘錶修復比較枯燥,要想修好一件館藏古鐘,耗時少則兩個月、多則一年,只有真正喜愛這項事業的人,纔可能耐得住寂寞。“首先要熱愛這份工作,其次就是要心細。”
“我們特別想做得精益求精,把文物恢復到最好的狀態,清理到最乾淨,讓它延年益壽,再過200年還能看到它。”這是王津對自己的職業要求,打碎的齒輪要一點點組裝,鏽住的零件要用煤油一點點浸泡,把每一道工序、每一次修復都做到極致。讓時光留下痕跡的鐘表重新綻放光彩,王津和他的徒弟們用時光對抗時光,用極致、堅守致敬前輩的工匠精神。(記者 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