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全方位質量文化 推動高質量發展

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爲主題,堅定不移建設質量強國,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當前,市場監管企業消費者的互動越來越頻繁密切,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的質量治理新格局。這些新變化新趨勢,對我們的質量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有更新的思路、更寬的視野與更大的智慧來應對這一挑戰。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

質量治理一方面需要加強質量立法與執法,嚴格市場監管,強化質量監管;另一方面要從德治出發,弘揚質量文化,提升國民的質量意識

推動高質量發展,質量文化建設不可缺位。從國家層面看,質量文化是國民質量意識、質量精神、質量價值觀和質量行爲(包括生產和消費行爲)的綜合體現。建設質量文化,必須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質量,我們在長期的質量繁榮中形成了豐富優秀的質量文化資源。要解決質量治理的難題,我們不僅需要樹立堅定的質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還需要深入發掘傳統質量文化中的優秀基因,尋找質量治理難題的“文化解藥”。

從歷史經驗看,各國質量躍升都伴隨着質量意識上的進步與覺醒,質量文化促進了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與大衆質量消費自覺。質量文化能夠爲建設質量強國提供思想保證、輿論支持與精神動力,同時有助於樹立正確的質量價值觀,促進民衆質量意識的覺醒並積極參與社會質量治理。反之,如果質量文化出了問題,不但會增加質量安全風險,爲質量監管帶來巨大負擔,還會嚴重損害國家的產業質量生態國際競爭力。因此,質量文化建設應當成爲我們質量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

從微觀組織來看,企業是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也是承載質量文化的主體。通過質量文化建設提高經營管理者和生產者質量意識和質量素養,幫助企業建立更加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與更加高效的質量管理模式,推進全面質量管理上新臺階。在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通過質量文化建設能夠改善幫助企業理解顧客對綠色、健康、體驗等質量要素的新需求,從而提升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捕捉能力,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升級。

從產業發展來看,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夠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創造質量效益。通過質量文化建設能夠促進行業整體質量管理水平,提高行業自律意識,發揮質量標杆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打造行業質量文化,合理分配產業鏈上下游利益,自覺遏制以犧牲質量爲代價的惡性競爭,形成開放共贏質量生態。

從市場環境來看,質量文化建設需要統籌考慮質量的生產與需求兩端的工作。通過質量文化能夠促進需求端(廣義的需求端包括:消費者、政府、下游企業)建立正確的質量消費觀,擺脫短缺經濟時期形成的落後質量觀念,提升消費質量,塑造供給側的質量生態。如果沒有需求端質量意識的提升,好質量將無法創造經濟效益,形成低質低價重複購買的惡性循環,造成大量的社會質量損失與資源浪費,長此以往“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就會發生,繼而抑制了企業主體的質量提升動力。

從市場監管的角度來看,高質量發展要求監管工作將市場機制與政府監管的有機結合,治理風險源頭,營造健康市場環境。在“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理念爲指引下,通過質量文化建設能夠充分調動各方積極的力量(政府、生產者、消費者、行業協會、社會組織)形成多元“質量共治”格局,破解監管力量不足與監管滯後的難題。在質量文化生態視角下,監管工作將由質量結果的監管轉變爲對事前、事中、事後的綜合性管理,對產業鏈質量生態和區域質量發展的評估和督察,懲罰與激勵引導機制並重的局面。

從國家文化軟實力角度來看,《建議》中提出“到二��三五年,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弘揚誠信文化,推進誠信建設”。質量文化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象徵。不僅能夠幫助中國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助力中國產品在國際上形成競爭優勢,還能夠弘揚誠信文化提升國民誠信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綜合來看,質量文化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工程,要做好頂層設計,從經濟、監管政策、教育、輿論等多個方面着手形成合力,構建全方位的質量文化建設體系,制訂國家級層面的質量文化建設路線。通過弘揚優良傳統文化,加強輿論宣傳,培育先進質量文化生態。積極探索將質量相關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質量文化培訓情境。同時,還應加快質量法治和誠信體系建設,完善相關激勵制度,強化質量價值觀念及行爲規範;完善質量投訴和消費維權機制,激發消費者的權力意識;善於運用社交媒體大數據等先進手段,探索質量風險的評估機制,敏銳察覺當前質量治理的突出問題,防範風險於未然

質量意識與價值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質量文化的建設需要做長遠的規劃,不僅要有“潤物無聲”的能力更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與恆心。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通過構建全方位質量文化,提升國民質量理念,弘揚工匠精神,中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將行穩致遠。(作者系天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