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視評丨博物館文創何以“俘獲”年輕人的心?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鳳冠冰箱貼、蘇州博物館的“胖寶劍”、甘肅省博物館的“綠馬”……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24年國慶假期,博物館成了許多年輕人的旅遊必打卡地,各館文創也被列入必買清單。有的人“爲了一座館,奔赴一座城”,將收集博物館文創作爲一種愛好和習慣;有的還自發在社交平臺上拍圖展示,吸引了衆多愛好者圍觀。

博物館文創頻頻“出圈”,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和追捧,離不開各地博物館在文創產品設計上的不斷“整活”——故宮博物院裡有“縱有要事,醒來再議”的午睡毯,杭州博物館裡有“少女心”配色的“影青釉裡紅高足杯”冰箱貼,三星堆博物館裡有正面呆萌、側面奶兇的青銅鳥毛絨玩具……這些文創產品巧妙地融合了歷史底蘊與現代審美,滿足了諸多年輕人特立獨行、追求新奇愛表達的性格與心態。這些產品的火爆,也反映出時下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認同。

除了固有的文化屬性,互聯網時代下的“流量加持”,讓博物館文創更多了一種社交屬性——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通過分享、交流喜愛的文創產品來結識朋友、尋找認同。這樣的社交屬性給文創產品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多的體驗和情緒價值,也拉近了文物、歷史文化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一定程度上讓傳統文化傳播產生了流量效應。

相較以往,今天的博物館文創不再只是一種旅遊紀念品,而是承載着傳統文化內涵與精神的一個載體。追根溯源,會“整活”重“社交”的博物館文創不斷涌現,其實是我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意源泉。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各地博物館還要繼續深挖文化資源、提煉文化要素,結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設計出更具創意和特色的文創產品,讓歷史與現代在文創的舞臺上“共舞”,讓傳統文化引起更多人的興趣、走進更多人的內心。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