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半導體產業會被世界撕裂瓜分嗎?
2021年5月13日韓國政府公佈「K-半導體戰略」,在未來10年將投資510兆韓元(約新臺幣12.6兆元),願景是2030年建設韓國成爲全球最先進、最大的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生產基地,要引領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中美貿易戰以來,兩國都想打造產業關鍵零組件自主供應鏈,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全球半導體競爭自此從以企業爲主邁向以國家爲主的產業競爭,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及能力與韓國在伯仲之間,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排名不是第二就是第三;目前全球與半導體產業相關重要國家,爲提升其在全球競爭層級,紛紛以推動半導體自主供應鏈爲其戰略目標,不僅韓國如此,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更是如是。
全球IC記憶體75%以上是韓國三星電子及SK海力士生產的,記憶體出口佔韓國總出口20%,已連續9年保持出口第一,半導體產業設備投資佔韓國製造業設備投資45%;韓國半導體產業與臺灣相似,在半導體制造及製程具有優勢,但半導體相關材料、零組件及設備技術競爭力不足,主要仰賴進口,需要大幅強化基盤技術研發;每年半導體產業專業人才,約缺少1,500人以上,化合物半導體(碳化矽SiC、氮化鎵GaN、氧化鎵Ga2O3)等新一代半導體、AI晶片等核心零組件也大部分仰賴進口,在未來半導體產業生態系發展上已出現隱憂。
此次韓國國家層級的「K-半導體戰略」政策,是由上而下提出:產業羣聚、人才培育、水電保障、法規、財稅優惠、技術保護等具體措施;韓國政府體認到,此時國家若不去主導韓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而讓廠商內耗自相競爭殘殺,韓國半導體產業恐將失去世界競爭力。
「K-半導體戰略」有四大戰略:(1)打造K-半導體帶:由韓國西側的「板橋」至「溫陽」等七大城市,連接東側的「利川」至「清州」等五大城市,形成K字型半導體帶,建設韓國成爲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2)擴大基礎建設支援:透過租稅優惠、基礎建設支援等,轉變爲「適合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國家」;(3)強化半導體基盤:強化人才培育及管理、企業間連結合作、次世代技術研發,必須躋身「半導體生態系強國」之列;(4)提升危機因應能力:研議制定半導體特別法保護韓國半導體生態系,打造全方位支援企業活動之「穩定的半導體供應國」。
四大預期成效:(1)出口值:由2020年992億美元提升至2030年的2,000億美元;(2)生產值:由2019年149兆韓元(約新臺幣3.68兆元)提升至2030年的320兆韓元(約新臺幣7.91兆元);(3)僱用人員:由2019年18.2萬名提升至2030年的27萬名;(4)投資額:由2020年33.7兆韓元(約新臺幣0.83兆元),累計至2030年達510兆韓元以上。
過去3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能夠持續創新發展,是奠基於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架構下;在這個架構,美國側重於IC設計與銷售,日本與荷蘭專注IC材料與設備,臺灣、南韓及中國大陸則是聚焦於生產與製造;各國企業在錯綜複雜的供應鏈上密切合作,開創現今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榮景,但如今往事只能回味;中國大陸傾全國之力扶植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透過「中國製造2025」持續推動半導體自主化,根據半導體企業的製程難度,提供差別稅制優惠,並積極推動軍民通用半導體研發;美國積極拉攏臺積電赴美設廠,發佈供應鏈調查行政命令,包括:補貼、研發援助等在內的國防授權法(NDAA),3月31日更公佈基礎建設投資計劃,將追加500億美元於半導體制造設備支援,以加強本國半導體競爭力;歐盟與日本等諸多國家也都積極拉攏臺積電赴當地設廠,決定加強或恢復自身半導體的供應能力。 從全球供應鏈與成本效益角度來看,雖然各國明知自建「自給自足」的供應鏈,不論在前期投資或後期營運成本上,都會比過去只考量「比較利益與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架構付出更昂貴的代價,但走到如今已回頭無望,我們只有全力以赴,謀求臺灣生存與發展。
我國爲推動半導體發展,目前也已陸續針對技術、產業、人才、資金等方向提出政策,唯執行計劃分散於各局處(如:科技部、科技會報、國發會、經濟部〈技術處、工業局〉、教育部),計劃執行期程與績效考覈各自爲政,缺乏整體性及系統性綜效;應可參照韓國做法,形成整體產業戰略規劃,整合執行時程與績效考覈,使各局處KPI相互勾稽,以提升整體運作及系統性綜效。
綜上所述,基於資源有限性及運用有效性,我們可參照韓國由上而下做出慎思熟慮規劃,及時提出適合我國國家級整合性半導體政策;臺灣纔可能在這波以國家爲主的全球半導體競爭中生存發展,不被外國企業掏空,不被世界撕裂瓜分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