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變種病毒頻繁出現給世人的啓示
工商社論
近來,各界極度擔憂新變種病毒Omicron會讓全球疫情再度升溫,並迫使各國重啓嚴格的防疫措施,只因其傳播速度驚人,且幼童感染率大幅增加。
以南非爲例,自11月26日Omicron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定名且列爲「高度關注變異株」(VOC)後,短短兩週內單日確診數激增896%,佔新增確診案例達八成以上,且突破性感染的比重偏高,而鄰近的歐洲,Omicron佔新增病例比亦超過兩成;更令人驚懼的是,Omicron爆發一週後,南非5歲以下的兒童病例增幅僅次於60歲以上高齡族羣,這是前所未見的現象,也難怪各國政府大爲緊張。
金融市場的反應更是即時,變種病毒Omicron被定名後的首個交易日,羅素2000指數猛跌3.7%,創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即將進入需求旺季的原油價格更是出現恐慌性拋售,11月26日布蘭特原油(Brent)期貨價格也暴跌13.06%,以每桶72.72美元價格作收。
金融市場反應之所以如此劇烈,一方面是憂心疫情升溫,會削弱全球經濟成長動能;一方面是擔心若大規模疫情出現將引發民衆恐慌,使勞動參與率下滑,進而干擾供應鏈運作,導致好不容易稍見緩勢的通膨及大宗商品價格,再度走揚。尤其是國際貨幣基金(IMF)等國際機構持續上修2022年通膨預測,加以當前主要國家通膨水準多已大幅高於該國通膨目標下,如果Omicron加重疫情程度,讓各國不得不祭出更嚴格的防疫手段,造成供給面又受阻,進而大力推升通膨率,迫使各國家加快調整現有的貨幣政策,或將造成經濟與金融風險。
然而,有部分專家認爲某些國家對Omicron太過恐懼,遂採取了較激進的防疫措施,且金融市場也反應過度了。因爲,即便之後證實Omicron傳染力比Delta高,但目前的案例顯示,其重症比例明顯較Delta低。而且,在高收入國家二劑疫苗接種率已高的情況下,即便Omicron入侵美歐,也應不至造成醫療量能過載,甚至改變目前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更何況,感染病例年齡較低,或許也代表了目前主流疫苗確實對Omicron有一定的保護力(各國高齡與熟齡人口較早施打疫苗,且接種率普遍較高,幼齡人口多半未開放接種)。
不過,有別於Omicron問世之初的恐慌,目前國際金融市場與各國政府已較爲冷靜。主要是因爲12月5日美國白宮首席防疫專家佛奇指出,完整評估變種病毒Omicron嚴重程度雖仍需要數週時間,但初期研究結果顯示,其並不比Delta來得糟,有望提早取消旅遊禁令。翌日(6日),羅素2000指數即彈升2.2%、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也大漲4.58%。再者,目前供應鏈受Omicron的干擾尚不嚴重,牛津大學政府管制力道指數(Government lockdown stringency index)特別觀察的10個經濟體(美、加、英、德、法、義、中、日、印度、印尼)中,僅有德國爲因應Omicron而大幅提高管制力度。
問題是,就算全球有驚無險地度過本次變種病毒危機,但在「疫苗民族主義」盛行的情況下,難保未來不會出現更爲凌厲的新型變種病毒株,重創全球。對此,WHO秘書長譚德塞於11月29日的特別會議中,重申「疫苗民族主義」的危險性與全球團結對抗病毒的重要性。
他表示,隨着過去幾年全球政治分歧的加深,以及多邊主義結構的磨損,許多國家在大流行初期缺乏訊息與數據的共享,阻礙了全球專家在最初期共同瞭解新冠病毒的概況和軌跡,並破壞全球各國的互信基礎,造成新冠病毒失控並形成全球大流行;而大流行後,個人乃至國家的自私,在個人防護裝備、疫苗技術、專有知識產權等缺乏共享,導致無法在全球範圍內挽救更多的生命。而在Omicron還未明朗前,各國對非洲採取的封鎖措施,亦是自私與破壞團結的表現。
同時,由於各國社經條件不均,在全球各國缺乏團結和分享的情況下,疫苗分配及施打都極端不平等,造成了部分地區疫苗施打率遠低於OECD國家。而本次變種病毒的爆發,或許正是因爲非洲地區可應對疫情的醫衛基礎設施與資源嚴重不足,且疫苗取得與施打率皆相對低,促使病毒可以持續性的傳播與複製,最終因複製錯誤或突變而產生新型變種病毒。
值得慶幸的是,本次南非非常迅速地掌握並通報了變種病毒Omicron的資訊,讓各國可以有所警戒。在11月29日與12月16日接連兩次針對Omicron召開的G7衛生部長會議也試圖亡羊補牢,與會國家均認知到單是對較低發展地區捐獻疫苗是不夠的,G7更要協助各國建立足夠且廣泛的基因實驗室,以便未來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識別新型病毒的威脅性。如Omicron變種病毒危機能順利促使全球各國團結,尤其是掌握絕大多數資源、技術的先進國家能真正理解對抗病毒並無法獨善其身,能夠更無私地爲國際抗疫作出貢獻,全球真正揮別疫情威脅的日子定然不遠,各國人民生活與經貿秩序亦能加快重回常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