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2023年展望:迴歸基本面

工商社論》

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22年12月27日公佈景氣對策信號,綜合判斷分數驟降至12分,是四年來第一次出現代表低迷的藍燈,更創下2009年6月,13年半以來最低的分數,反映了進出口金額、工業生產、股市指數等九項指標大幅下挫的寒冬。

同時,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也發佈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59.12,而且是指標成分的五個要素都跌破關鍵點,這種現象只有2000年的網路泡沫、與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曾經出現過。

景氣對策信號與消費者信心指數同步傳出嚴寒的訊號,另外臺灣股市2022年也讓投資人荷包大失血,全年下跌超過22%,半導體、科技、傳產與金融同步下挫,全年僅有11月出現一次像樣的反彈,更有高達五個月以長黑作收,股市劇烈的跌勢對於退休基金、年輕的存股族、壽險公司的資產管理、以及企業經營者都帶來沉重的壓力,12月最終收盤畫出下跌742點的長黑月線,爲一路走跌的2022年景氣劃下最後的句點。

臺灣悲情的景氣數據當然是與全球景氣下滑同步,國際貨幣基金(IMF)對於2023年的全球經濟展望相當悲觀,全球經濟增長率將從2021年的6.0%,降至2022年的3.2%,再降至2023年的2.7%。IMF報告指稱這是除了金融海嘯與COVID-19爆發初期以外,2001年至今最爲低迷的增長預測。其他經濟機構與金融業者對於各國2023年經濟成長的預測,也與IMF相近,大多悲觀且保守。

不過,2023年景氣下滑的速度,可能不如各界想像中的悲觀。首先,政府面對景氣寒冬的威脅,已經啓動刺激景氣的政策,例如臺灣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在12月22日採購經理人指數創下37.9%的新低時,表示「經濟前景像是條長長的黑暗隧道」,因此政府將會透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加速推動公共建設,以達到槓桿民間投資的點火效果。12月25日舉行的國發會委員會,也確認2023年公共建設預算5,924億元,加計歲計賸餘後,規模將超過6,000億元,爲歷年新高;另外,中央銀行雖然跟隨全球趨勢調升利率,但是調幅相對低,維持新臺幣低利率的環境以減緩房地產市場下滑的壓力,也是臺灣緩和全球經濟景氣下滑的政策工具之一。

其次,這次景氣下滑的源頭來自於美國,拜登在今年年中通過的《降低通膨法案》、接續的晶片法案、以及多項鉅額的政府財政補貼法案,都將從2023年開始落實,美國老舊基礎建設的翻新計劃正在如火如荼推進,新能源項目的投資補貼、電動車與充電樁的財政支持,都正處於起飛的階段。

我們注意到今年第四季美國企業雖然宣佈人數衆多的裁員計劃,但是離職人員卻能迅速就業、以相同甚至更優渥的薪資獲得新工作,美國長期處於完全就業的狀態,雖然使得通膨下滑的速度不如人意,卻也是此波景氣下行能夠軟着陸的重要指標。

第三,大陸解封之後的經濟前景值得期待。2022年年中上海華東地區的疫情封鎖,對於大陸製造業造成嚴重的衝擊,一直延續到下半年,大陸都陷入製造出口頻生障礙、內需又受害於各省市不規則的封鎖政策、到了年底再度面臨年關資金緊俏對房地產企業帶來的償債壓力。北京國務院針對這些問題,在12月祭出重大的政策轉變,例如透過國營銀行給予房地產企業高達人民幣2兆元的貸款,拆除了房地產企業倒債的引信,加上12月7日宣佈「新十條」徹底解封,停止核酸檢驗、不再限制跨省市移動,進一步也開放國民出國;12月14日再接再厲公佈「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多管齊發來因應2023年可能出現的衰退。

2022年的景氣寒冬,無疑是美國聯準會強勢升息的結果,聯準會升息、縮表,企業必須消化鉅額庫存、股市則有加密貨幣、破壞式創新公司、空白支票上市公司(SPACs)集體泡沫破滅,這些「收縮」的因素雖然還是現在進行式,但是也都已過主升段,進入緩和的高原區。

值得額手稱慶的是不管是大陸政府處理房債危機與疫情封鎖的轉向,或是美國政府退出QE、擠壓金融泡沫的政策,都沒有引發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2023年上半年當然還需要時間來回收市場過剩資金、消化企業過胖的庫存、也讓中國找到解封后的經濟軌道,經歷了2022年的大調整之後,全球經濟運行逐漸回覆到基本面,2023年或許將會走出休養生息的平穩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