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系統的改進--不變更路線但可先更改收費的方式
大衆運輸系統的首要目標就是用最少的費用,用最短的時間,將大衆運送到各人的目的地。檢視現今臺北市的大衆運輸系統,乍看之下,路線甚多,車輛甚多,票價甚廉,好像很完善了,但實際上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其中最需改善的是公車系統。
1. 現行的路線不符合乘客的需要。乘客來自四面八方,前往四面八方,若只限於現有的路線,無法直達,必須在中途轉車或加一、兩段的步行。
2. 等公車很浪費時間。有些公車在離峰的班車之間長達二十至三十分鐘,遇到塞車時等得更久。
3. 行車太慢。預計的車速是以直線車速計,但路線常是曲折的,每增加一個轉彎,就會增加很多等待的時間,如:等紅綠燈變換,等行人,尤其是左轉,還要等對向車先通過。而轉彎過後遇到的常又是紅燈。每個車站都有幾線或十幾線的公車通過,按規定,車未進站時不可上下客,所以,守法的駕駛員還需要排隊等進站。乘客就在這種曲折的路上和擁塞的站上浪費時間。
4. 如前述,每一站的路線太多,所以到站的公車常常違規在站外上下客,排隊上車根本不可行。各車輛前後密接時,乘客前後找車困難,且增加乘客和駕駛員的危險。十幾線公車候車的乘客總量很多,但是候車亭太小,不成比例。
除了以上對乘客的不便,還有其他衍生的問題:
因爲行車速度慢,每趟車次都超過預估的時間,使駕駛員過勞、別尿及加班,使空氣污染增加,使車輛使用的週轉率偏低,使營運成本增加。另外,路線總里程很長,但實際的路線與其他各路線重疊,故總載客效率低。
我曾經就以上問題與臺北市交通局交換意見,好像難解,因爲整並路線困難,變更路線又可能造成舊有乘客的不便。
其實,改善的方法還是有的。若不變更路線,可以先更改收費的方式。
自從公車系統導入GPS之後,可以在上、下車時都刷卡,乘客上、下車的站名都很明確,根據所乘的距離收費更公平合理。按站收費,乘客可以活用各種轉乘路線到達目的地,如選擇距離最短的路線以節省費用,或最迅速的路線以避開塞車路段,不必苦等特定的某一線公車。
變更爲如此方式,還有其他的好處:
1. 建置公車預報系統就不那麼重要了,有太多的轉乘方式可以到達目的地。
2. 不用複雜的捷運與公車間轉乘費用補助,也不用兩段公車的緩衝區優惠,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原則,費用計算簡單且公平合理。
3. 這種公車系統比U-Bike更安全,更快,甚至花更少的車資,U-Bike的建置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乘客刷卡的資料可以讓交通局分析各路線在各時段的運量,以作爲進一步整並路線的依據。
理想的公車路線應是呈棋盤狀的縱橫交錯或呈環狀,避免重疊,如此可用最少的路線涵蓋到最大的面積,發揮每一班車的效益,並可以在統計的尖峰時間增加區間車以疏運乘客。當公車變得省時又省錢時,自小客和機車上路的比例自然會減少,良性循環使市區的交通更順暢。
臺北市政府可以就本構想廣徵各方意見,相信會對市內交通有很大的改善效果。
●作者吾明氏,曾歷任船副、船長、駐埠船長等職務,現已屆齡退休。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