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yes on China丨獨家專訪英中貿易協會總裁白彼得:全球經濟無法脫離中國運轉,我們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袁思傑 香港報道

1995年,年輕的銀行職員白彼得(Peter Burnett)從英國飛往香港。當初,他以爲自己的香港之行只是幾個月的短期出差,未曾想到,最終自己二十多年來會一直住在香港,見證了香港迴歸祖國以來的歷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

近期,英中貿易協會總裁白彼得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的採訪。他向記者回顧了自己見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成就的經歷,並強調了中英兩國商貿互利聯繫的重要性。

在香港工作生活二十多年,白彼得已經把這座國際城市當成自己第二個家。他曾擔任渣打銀行董事總經理和香港英國商會主席。今年7月,白彼得獲委任爲英中貿易協會總裁。

英中貿易協會(CBBC)是英國促進對華貿易和投資的國家級商業貿易網絡,協會現有核心會員近300家,絕大部分是長期從事對華經貿合作的企業、銀行和貿易公司。

成立70年來,英中貿易協會致力於發展中英兩國經貿合作,曾多次組織有兩國商貿部長參加的大型活動,並參與接待包括政府首腦在內的重要官員。

白彼得表示,自己初到香港工作的時候,英國的GDP是中國的兩倍。而如今,中國的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資本市場也進一步開放,對外貿易飛速增長,也帶動了對外投資的浪潮,這些變化極大地影響了他對商業的看法。

“這種變化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我有幸親歷這一過程。”白彼得感嘆。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爲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更多機遇,對外直接投資快速發展。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1—2012年,我國年均對外直接投資額爲351億美元。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中國對外投資步伐進一步加快。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達1478.5億美元,是2012年的1.7倍,連續12年居於全球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前3位。

與此同時,隨着中國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投資便利化進展加快,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吸引外資力度不斷加大。

“我們的一些會員企業已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白彼得表示,“許多英國企業對中國市場非常熟悉,他們看到了中國這一龐大經濟體蘊含的商業機會,並對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充滿信心。”

數據顯示,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由1992年的110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1633億美元,增長13.8倍。2023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佔全球的12.3%,連續3年保持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地位。

白彼得認爲,目前中國消費者信心的問題只是短期性的,消費市場將很快恢復,而在華深耕的英國企業會在中國市場繼續保持強勁增長。

“中國擁有約8億人規模的中等收入人羣,對於從事消費品行業的企業而言,這一市場極具吸引力,不容忽視。”白彼得指出。

近年來,英國企業持續加碼投資。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英國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81.0%。英中貿易協會也預測,英國在華運營的前100家公司中,約四分之一將繼續向中國市場投入2億到10億美元資金。中國仍將是很多英國公司全球佈局的關鍵部分和收入來源地。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是英國企業在華投資的一大重點區域。截至2024年6月,英國在廣州累計投資企業420家,實際使用外資12.15億美元,投資範圍主要集中在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航空運輸業、批發業等領域。

2023年,英國與廣東的貿易總額超過22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白彼得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資源,如高效物流、高質量生產和便利融資舉措等,均爲企業的業務拓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持續擴大,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大幅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加顯著。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79至2023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8.9%,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0%的平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爲24.8%,居世界第1位。

“如今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經濟無法在脫離中國的情況下正常運轉。同樣,中國的經濟也無法在與世界脫節的情況下獨立運行。”白彼得表示。

以下爲問答實錄:

中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遠

《21世紀》:從香港英國商會主席到英中貿易協會總裁的角色轉換中,你認爲這兩個職位在哪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白彼得:最爲顯著的區別在於,香港英國商會的總部設立於香港,而英中貿易協會的總部位於倫敦。此外,英中貿易協會在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其他多個城市均設有分支機構。

這一機會對於我而言,既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激勵。我深信商業的力量不僅限於追求利潤,同時還能夠提供就業崗位、繳納稅款,併爲社區帶來積極貢獻。如果我能夠在這些方面爲英中合作貢獻一己之力,這將是我對這項事業作出的微薄貢獻。

《21世紀》:作爲在香港生活超過28年的資深銀行家,你認爲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市場機遇對於你個人生活和職業生涯發展有什麼影響?

白彼得:影響十分深遠。我的職業生涯幾乎始終圍繞這一進程展開。1995年我初到香港時,香港的GDP大約佔中國的20%。自那時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95年,英國的GDP是中國的兩倍,而如今,中國的GDP已經遠遠超過英國。這一變化極大地影響了我的思維方式以及我對商業的看法。

我有幸親歷了中國商業環境的劇變。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爲中國引入外部資本,主要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債券發行以及少量外商併購的形式進行投資。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積累了大量財富與資本,逐漸不再依賴外資引入,轉而進行對外投資,原本的IPO和資本市場逐漸拓展了諮詢業務,爲(中國)進軍東南亞、非洲、中東以及一些西方國家提供指導。

在此期間,我們見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飛速增長。儘管這一趨勢自1995年就已開始,但如今的規模已不可同日而語。這種變化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我有幸親歷這一過程。

中英兩國經貿關係愈加緊密

《21世紀》:在致英中貿易協會成員的信中,你強調了近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這些成就是如何惠及英國企業的?

白彼得:如今,英國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參與度顯著提升。一些大型公司已經在中國進行重大投資,其中部分公司已深度融入中國國內經濟,而另一些公司則向中國出口產品。同樣,中國也向英國出口商品,並在英國進行投資。

因此,中英兩國的聯繫愈加緊密。在我看來,這種聯繫對兩國而言是互利的。

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不可逆轉

《21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了哪些重大影響?

白彼得:上世紀90年代我初到中國,中國的市場仍然主要以內部需求爲主,專注於國內的改革。

隨着資本存量的增長,中國的政策逐步轉向對外開放,既允許外資進入,也鼓勵企業進行對外投資。1990年代中期,中國在穩步發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也在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現今,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生態系統,這一局面是不可逆轉的。如今中國GDP佔全球GDP的17%至18%,已經成爲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經濟無法在脫離中國的情況下正常運轉,同樣,中國經濟也無法在與世界脫節的情況下獨立運行。

因此,我們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21世紀》:今年是英中貿易協會成立70週年。作爲中英雙邊貿易與投資領域的重要橋樑,英中貿易協會計劃如何進一步推動雙邊貿易和投資?

白彼得:我們可以回顧下英中貿易協會的起源。我們協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70年前,當時正值新中國成立初期,一批英國商人來到中國,表示希望與中國建立商業往來。我認爲,這一舉動在中國被視爲一種極具前瞻性的貿易發展方式。自那時起,英中貿易協會不斷髮展,直至今日的規模。

我們的使命是繼續推動中英兩國間的貿易、投資和商業合作,致力於消除貿易壁壘,倡導公平的政策,促進政府間的交流。

近年來,我們在這些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是通過商業渠道,而非政治途徑來實現。我個人認爲,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因爲企業不僅提供就業機會,還通過繳納稅款爲社區做出貢獻。

相信中國消費市場將很快復甦

《21世紀》:目前,英國商界,特別是英中貿易協會成員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

白彼得: 我們的一些會員企業已在中國市場深耕多年。例如,我曾任職的渣打銀行已在中國運營了165年。匯豐銀行和安本資產管理公司也在中國市場深耕已久。因此,許多英國企業對中國市場非常熟悉,他們看到了中國這一龐大經濟體蘊含的商業機會,並對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充滿信心。

短期來看,中國消費市場的表現雖有所波動,消費者信心不足,購買力和市場活躍度下降。但我認爲這是短期現象,我相信消費市場將很快復甦。重要的英國品牌如Burberry,以及其他品牌如Holland & Barrett,將繼續在中國市場上保持強勁增長。

中國擁有約8億人規模的中等收入羣體,對於從事消費品行業的企業而言,這一市場極具吸引力,不容忽視。

《21世紀》:能否與我們分享英國企業在華投資的最新數據及其主要涉足的行業?

白彼得:英國企業在華投資覆蓋多個領域,投資總額約爲800億英鎊,涵蓋金融服務業、製造業、製藥、醫療保健和消費品等多個行業。許多英國消費品牌在中國的各個行業均有投資和運營活動,範圍十分廣泛,未集中於某一特定領域。

我認爲當前的投資趨勢正逐步向高端製造業轉型,英國企業已不再關注低附加值的製造行業。

總的來說,各領域的投資都在平衡發展,而在企業投資中,品牌選擇至關重要,因爲信賴與履約能力是企業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

“一帶一路”會更注重可持續發展

《21世紀》:你如何看待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這十年的發展成就?

白彼得: “一帶一路”不僅是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更是一個促進貿易的項目。通過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周邊地區的繁榮水平,這種宏觀層面的發展模式與改善個人生活質量的微觀模式如出一轍。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建國家能夠實現經濟增長與繁榮,最終提高整體生活水平。

未來的十年,“一帶一路”會更加註重綠色與可持續發展。我相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在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成果實現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

《21世紀》:你如何看待香港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在金融合作、基礎設施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和優勢?

白彼得:香港作爲中國的離岸金融中心,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中處於核心地位。該倡議不僅是一個基礎設施項目,還是一個跨國貿易項目。因此,香港不僅在金融領域具有優勢,還在工程、採購和“一帶一路”所帶來的貿易融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和物流樞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將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蘊藏大量機遇

《21世紀》:去年,英中貿易協會在深圳舉辦了英國-粵港澳大灣區大會。英國企業與大灣區在哪些領域展開了合作?英企在大灣區看到了哪些商業機會?

白彼得:我們今年將繼續推動這一工作,計劃於11月在深圳舉辦第二屆大會。對此,各界始終保持高度關注。英國企業希望深入瞭解粵港澳大灣區,探討如何爲其發展作出貢獻,併發掘其潛在優勢。

毋庸置疑,香港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若選擇以香港爲切入點並聚焦大灣區市場,將得益於該地區所提供的諸多便利政策,相較於其他地區,企業可以更加靈活地開展業務活動。

目前來看,英國企業的核心投資領域仍然是服務業、金融業和工程,但也涵蓋了部分採購和製造領域。如果企業能夠在高效的自由貿易區內完成這些任務,將會從中獲益良多。因此,未來還有大量工作要開展,許多機遇有待挖掘,更多的商業利益有待釋放。

從英中貿易協會的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爲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大灣區的政策資源,如高效物流、高質量生產和便利融資舉措等,均爲企業的業務拓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政策將是企業取得成功的關鍵。

從英國企業的視角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豐富的商業機會,涵蓋醫療健康、數字技術等領域。此外,人工智能賦能的先進製造業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策劃:於曉娜

記者:袁思傑

監製:朱麗娜

編輯:和佳 朱麗娜

設計:鄭嘉琪 黃丹虹

視頻製作:袁思傑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實習生龔媛媛、溫博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