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國人愛上元宵“古早味”

(原標題:更多中國人愛上元宵“古早味”)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新媒體專電(記者任沁沁 王陽 尚昊)日新月異的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卻在嘗試迴歸,尋找久違的“古早味”。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元宵節,因爲這種“復古”風潮而被追捧,祖先留下的傳統得以延續。

小標題賞燈

始於東漢明帝時期的元宵賞燈習俗,是元宵節最不可缺少的節日元素,迄今在中國各地依然興盛。

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成爲民間盛大的節日。

“喜遇上元燈於月明,偶然燈下遇見阿孃。”——這是閩南梨園名戲《陳三五娘》裡的經典唱段。百年前,閩南泉州城裡的先人們爲了觀賞元宵花燈,一城皆若狂,使得泉州有了“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的美名;而今,儘管時移勢遷,不少泉州人依然保持着賞花燈這一元宵節最古老的傳統。

正月十三,泉州元宵燈節啓幕。在泉州市新門街兩側的騎樓中,805盞花燈依次排開,其中不少是富有泉州地方特色的針刺無骨花燈。

細觀這種源於唐代的傳統花燈,不見骨架,只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紙張,以繡花針刺出各種花紋圖案,惟妙惟肖。工匠們不用機器,只依靠傳統的技藝一針一針造就,花燈裡的光源透過點點針孔,在夜色中若隱若現,長街一望如星宿,讓人不知今夕何夕。

“在閩南語中, 燈 與 丁 諧音,人們認爲花燈蘊含着人丁興旺、平安吉祥的美好心願。”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說。

不僅賞燈,大人們還要求孩子們學習親手製作花燈。致力於閩南文化傳播的文創空間“大拾堂”,就在春節期間組織了多場製作元宵花燈的活動。“上元丸,圓閣圓。上元丸,甜閣甜……”孩子們跟着老師一起唱童謠《我是大粒的上元丸》,一邊製作傳統手工花燈。

“在制燈的過程中,孩子們瞭解了元宵節賞燈的典故,對節日的文化內涵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大拾堂”創始人何鼕鼕說,這也是一種傳承。

(小標題)祈福

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威海榮成漁家兒女用歡快的漁家鑼鼓慶祝元宵佳節。正月十五的榮成東方廣場上,八支漁家鑼鼓隊的二百多位漁家鑼鼓愛好者精神抖擻,用喜慶鼓點表達出漁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祝福。

漁家鑼鼓有祈福的功能。人們在元宵節敲鑼打鼓,供奉海龍王海神娘娘,祈禱大海風平浪靜、魚蝦滿倉。

目前當地八支漁家鑼鼓隊中,八成以上都是漁家鑼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永喜的徒弟。他說:“在沿海一帶,人們的生活以大海爲主,作爲榮成漁家鑼鼓的傳承人,表演、發揚漁家鑼鼓責無旁貸。”

早在明代,當地人就用鑼鼓這種古老的樂器演奏樂章,歌頌大海的雄渾浩瀚,表達滿載而歸的喜悅。如今,漁家鑼鼓經過後人的加工、創新,摻和了舞蹈元素,已從漁區的船頭、碼頭躍上了都市的藝術舞臺,成爲獨具特色的藝術精品。2009年被選爲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李永喜說,漁家鑼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發展到今天,都是“賽出來的”。“我們賽鑼鼓,就像廣東一帶賽獅子,鬧着玩,心情舒暢。”

春來秋往,隨着時令變化,漁家人打得歡樂,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山東榮成市俚島煙墩角社區正在進行漁家鑼鼓培訓。張華磊

(小標題)團圓

元宵節之於中國人,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團圓。這蘊含着人們對生活最美好的期望。人們在這天以不同的形式喜慶團圓,其中,吃是重要載體

北方的元宵、南方的湯圓,是元宵節“標配”。元宵和湯圓,主料都是糯米,元宵是“搖”出來的,把餡心沾水,在幹糯米粉中不斷翻滾,直到滾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口感有嚼勁;湯圓的工藝是“包”,用糯米粉面團包裹軟餡製成,口感軟滑細膩。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相近,取家人團圓之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對未來生活的希冀,元宵節因此獲得了新的文化意義。

如今,在原有芝麻、五仁豆沙口味的基礎上,元宵和湯圓多了巧克力、草莓、玫瑰、乳酪、抹茶及赤砂糖等口味,以滿足年輕消費者的多元需求。

社會學者、民俗學家艾君說,除了吃元宵、湯圓,看花燈、猜燈謎、寫對聯等元宵節期間的民間習俗,都表達了人們追求吉祥、團圓、和諧的傳統美德人文精神

傳統節日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生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年1月,中國出臺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其中提到,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等。

艾君說,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的民間節日,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燦爛輝煌,都具有永恆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中華民族追求美德、自強不息、愛鄉愛國、和諧共生的情懷。

位於泉州巷弄裡的“大拾堂”,吸引着不少大人孩子來傳習即將流失的民間“古早味”。何鼕鼕說:“當傳統節日能得到保護、傳承,乃至創新,能夠成爲活態的文化遺產,纔是對中華文脈的傳續。”(參與採寫:史越

(原標題:更多中國人愛上元宵“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