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對於大一中架構的觀感及效應

劉性仁

一批關心兩岸發展臺灣未來的有志之士,跨越藍綠藩籬,過去曾有不同的背景,站在不同立場, 但現今願意合作,以國際關係背景理論中邦聯模式思考兩岸發展,有點大和解咖啡的味道,從民間出發,希望能夠對兩岸現況指出一條道路,特別是凝聚臺灣內部共識,提出以「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兩岸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事務,作爲兩岸現階段過渡方案,其心跡可嘉,使命有力,然而從結果論來看,大一中架構不能忘文生義,也不能用刻板印象來探討,故來自各方的挑戰與需要釋疑之處勢必不少,也無法得到藍綠紅三黨的認同,其可行性尚待觀察,但最起碼開啓了兩岸政治議題的討論,這是好的一步,然未必有好的結果,逼使臺灣藍綠回到兩岸核心政治議題空間,誰都無法閃躲,對民衆享有知的權利來說,也未必是壞事;況且兩岸當局

能擷取其中的精華,相信有助於形塑臺灣共識及兩岸共識。

由於臺灣近來發生因兩岸服貿等政策爭議所引發之統獨之爭和藍綠對立,對於兩岸政治互信與認同基礎,產生一些波瀾,無論是去年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或是兩岸監督條例,都在立法院動彈不得,無法審議通過,太陽花學運讓兩岸爭議升高,嚴重阻礙及遲滯着兩岸關係的發展,也阻礙着兩岸關係向敏感的政治深水區進展。在這種背景下,施明德蘇起等人提出「大一中架構」,希望在兩岸持續穩定及和平發展大背景下,凝聚臺灣共識,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注。

他們提出的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包括:一、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 二、現狀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起,即已並存於世,而且雙方政府已從「交戰政府」轉爲「分治政府」。三、「一中」原則已被部分人士窄化,僵化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名詞;既無法呈現兩岸現狀,也愈來愈難被中華民國2300萬臺灣人民所接受。建議用「大一中」架構取代,才能符合現狀,邁向和解之路。四、「大一中」架構意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作爲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五、在「大一中」架構之下的雙方,應消除敵對,共同維護本地區之和平與安全,雙方承諾互不使用武力,且不得與任何國家簽定不利於另一方的軍事攻防協定;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權利。這五項內容尚有許多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味道,只是原則而非具體規定,只是框架而非具體安排,因此引發外界的討論。

對此馬政府重申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恐怕是因爲「大一中」近似邦聯制架構有難度,況且政治議題始終不是馬政府優先處理的選項

馬政府一直秉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原則,倘若兩岸悖離新功能主義中由低至高議題順序,而從高層政治議題開始討論,恐怕會阻礙兩岸低層政治中事務性議題的磋商;並且這五點在實行起來恐怕難度不低,在臺灣內部都無法形成共識。將一中的詮釋權完全讓給大陸,不僅對中華民國情何以堪,也對不起目前承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大一中架構若是要大陸先承認中華民國,再尋求未來大一中架構,等於是邦聯制的變體,就現實來看幾乎是不可能。況且大一中架構也必須處理中華民國憲法、九二共識等具體問題。

若從國民黨角度來看,無法接受這五點必須套餐式的全盤接受,國民黨介意的是對於現狀的界定,國共目前在尚未終止敵對狀態前確實是屬於交戰團體,國共間仍屬於主權之爭,若要從交戰政府轉爲分治政府,等於抹殺未來的可能性及空間,變成分治現狀,使國民黨未來發展受限,並且是現狀固定化,與國民黨政策主張國統綱領不符,逼迫國民黨必須處理國統綱領,但國民黨國統綱領恐怕必須由全體黨員決定,此時實在不宜變動調整,否則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民進黨來說,難度更大,民進黨既對無法接受一中,又來大一中架構,雖然其強調必須爲臺灣2300萬人接受,對於近似邦聯的大一中架構,民進黨發言人認爲臺灣來的前途由2300萬臺灣人來決定,這是我們社會最大的共識,尊重多元不同聲音;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洪耀福指出,多年以來,已經有許多人提出這類的意見,有人還不止一次參與提議不同的建議,這顯示臺灣迄今仍然是缺乏共識;民進黨立委蔡煌瑯表示,「大一中架構」就是「兩韓模式」,說明兩個獨立政治實體在國際上各有國際地位,實質就成爲「兩個中國」,因此他認爲中國大陸不會接受這個內容,所以相關論述只是一廂情願、了無新意。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幹事長高志鵬則從國際法角度來看,他認爲所謂的「不完整國際法人」沒有先例,可能只流於構想,而無實質意義。

中國大陸對於大一中架構,恐怕難以接受,不僅將現狀固定化、沒有對臺獨表態、企圖用邦聯方式使大陸能夠接受「大一中架構」,更不能接受的是雖然得到一中的詮釋權,但卻丟掉未來表決權,臺灣的未來大陸無庸置喙,因爲兩岸都必須尊重現狀,不片面改變現狀;國共兩黨也從交戰團體中爭中國的正統,變成唱獨角戲,讓臺灣享有「分治政府」的狀態,大陸豈有會接受的可能性?無論是兩韓、兩德甚至邦聯,大陸都認爲是兩國論的變體,未來的變化性沒有了,就算得到一中的代表權也不具任何的意義;同時也無法體會到國共間的恩怨情仇

回到大陸的本身,當然反臺獨及一中框架和中華民族是底線,五原則中既沒有提到民族層面,也沒有兩岸特色,多從國際的角度企圖將「大一中架構」變成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美國方面當然可以接受,臺灣方面也可以接受,但大陸方面無法接受,大陸當局絕無可能從此角度來探討及思考兩岸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因爲大陸當局對於法理臺獨及可能造成兩國論的結果無法接受。

大陸當局當然會提出疑問及擔心,疑問可能有不片面改變現狀,是不是指長期維護分裂狀態,放棄統一目標?兩岸分治與「一邊一國」有何不同?取代一中原則,是不是放棄一中原則與立場的意思?還是繼承一中原則與立場?「大一中架構」與大陸絕對不接受的邦聯制有何本質的區別?還是同一回事?和平與安全是構建在什麼樣子的政治基礎上?

大陸的這些疑問,圍繞着防獨促統、兩國論疑慮、一中框架、邦聯制、兩岸在國際活動空間上打轉,對於「大一中架構」,這是未來式,大陸擔心的是現在式的問題。

「大一中架構」若是邦聯制的變體,一個由若干獨立國家組成的鬆散國家聯盟,這個大一中邦聯本身不具備構成一個國家所必需的全部要素,故不具有完整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它雖然設有公共機構處理有關共同事務,但沒有統一的中央政權機關,也沒有統一的立法和財政預算;各成員國公民只有其本國的國籍,而沒有邦聯的共同國籍。邦聯的法律和政策對各成員國不具備無可爭議的強制性。在邦聯之下,各成員國都是獨立主權的國家,是國際法主體,各自在外交、法律和軍事上均具備完全獨立的自主權。各成員國的加入或退出相對自由。光從這些內容來看,過去亦有中華邦聯之議,但都無任何結果。

若是邦聯制,大陸必須承認中華民國,等於兩個中國,大陸豈有接受的可能性?因此「大一中架構」的阻力與挑戰,顯然在大陸要遠遠多於臺灣,在臺灣藍綠亦有阻力,它沒有處理謝長廷一再提出的憲法問題,也沒有處理一中三憲問題,也確實誠如張亞中教授所言,這個架構沒有去處理主權是否在相互重疊下發展關係。或許「大一中架構」有它的模糊性,但也有它的清晰性,他或許站在民間的角度才能如此灑脫,但光是國民黨內的國統綱領、民進黨內的臺獨黨綱與臺灣前途決議文,恐怕在臺灣就很難達成共識,公民團體及民間社會對此的看法尚待觀察,更遑論大陸當局的擔憂及疑問,恐怕尚須要更多的說明及溝通。

大陸當局對於「大一中架構」的批評可以歸納成幾項:

第一, 五原則虛化、淡化弱化了一中原則。

第二, 五原則是要把兩岸分而治之的狀態永久化。

第三, 共組不完整的國際法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大陸難以接受。

第四, 臺灣要求參加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不僅破壞現狀,而且違反國際法相關規定。

總之,「大一中架構」五原則要套餐式的全盤接受,有其模糊性,也有清晰性,平心而論‧正當臺灣內部缺乏共識、兩岸缺乏互信及認同基礎,拋出這樣敏感的政治性議題,對兩岸是否是最好的選項?近似邦聯制的「大一中架構」,大陸當局是沒有任何可接受的可能性,因爲從世界走向兩岸的路徑清楚,大陸擔心邦聯制的骨牌效應在維穩之際恐難以承受,也非兩岸一中的思考,與一中各表有一段差距,爭中國的空間失去,大陸不見得高興接受,複合式邦聯制也不利於兩岸共識的形成。

臺灣或許較能接受「大一中架構」,但朝野都必須處理很多棘手的問題;光是憲法問題、憲政思考、主權與治權,這些政治議題想到就頭痛,沒有和解的可能性,只會突顯政治爭議,表現在臺灣內部與兩岸之間。臺灣若是能夠凝聚成爲「大一中架構」,大陸方面也無法接受,仍是各說各話,陷入無解的僵局。

兩岸問題實在太複雜太困難,佩服有志之士提出論述的勇氣及使命感,最起碼願意正視政治爭議,願意跨出臺灣朝野和解之路,只是若從現實及政黨層面來看,未必能夠如此灑脫,畢竟兩岸政治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始終帶有理論找尋與現實應用的困境,「大一中架構」仍難逃離各自表述的命運。

我們不能忽略,「大一中架構」否認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虛化、淡化、弱化一中框架的政治基礎,這非但違背一箇中國原則的法理基礎,有兩個中國構建未來不完整大一中的色彩,恐怕中國大陸將難以接受「大一中架構」。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