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工廠、版型上雲!老牌成衣廠把傳產做成時尚業

光隆董事長詹賀博是家族第3代,他改造工廠、優化成衣流程,專注讓公司更科技、更時尚,帶領光隆走出一條有別於同業的道路。(圖/財訊提供)

一般人想到成衣業,常會和勞力密集、手工導向連結在一起,但從羽絨起家,如今已成功轉型爲成衣大廠的光隆,在家族第3代董事長詹賀博2013年接掌至今,大力投資新技術、改造公司門面,推動傳統成衣業很少願意改善的公司下水道工程,不僅讓財務數字更加亮眼,也讓光隆搖身一變成爲「科技成衣公司」。

光隆1966年成立,如今已近一甲子,曾與臺灣羽毛、合隆毛廠並列臺灣3大羽絨廠。不過,在2012年以前,光隆的獲利數字其實都不盡理想,每股盈餘長期在1、2元附近遊走,但在2013年卻一舉翻上4.05元,股價也開始暴衝,那1年,擁有金融、科技產業歷練的詹賀博,正式接掌光隆。

《留才》工廠重建商辦、別墅

詹賀博說,過去在光寶科技旗下建興電子工作時,夢想是在30歲以前做上科技業的高階經理人,從來沒有回家接班的念頭。但看着光隆因爲家族紛爭、經營階層空轉等事件逐漸發生,因爲不希望看到祖父詹發枝一手創立的事業毀於一旦,所以開始買入光隆的股票,最後竟成爲最大股東。「當時想法很單純,就是想用新的管理方式爲公司服務。」

但他發現,傳統產業一直都有揮之不去的「形象」問題,廠房較破舊、薪水也沒有金融、電子業的競爭力,「對年輕人來說,一定會有心理障礙。」爲了改變這種氛圍,詹賀博決定「花可能不需要花的錢」,藉此吸引更多年輕人才。

《增產》快速調出大數據討論

像是2019年在宜蘭成立的成衣開發中心,不僅提升光隆的工藝技術,更是一棟同時擁有商辦、透天別墅功能的複合式建築,一方面營造新穎的工作環境,一方面別墅區還能當作房地產出售,一魚兩吃。

另外光隆在桃園中壢有一座污水處理園區,1982年建成至今,已經十分老舊,詹賀博毫不避諱地笑說:「原本很像是在田中間的破工廠,就算用和科技業一樣的薪資招募研發人員,人才也一定會跑掉。」所以,他也把污水處理園區打掉重建,蓋了物流中心,同時成立新的製造研發部門,在招募人才上,果真就容易許多。

有了人才,工作流程的優化更是迫切。詹賀博說,光隆的主力產品是冬衣,複雜性高且款式多,從設計、打版到打樣,都需要投資大量的資源,對打版師傅的倚賴度高。但隨着打版師傅凋零、電腦繪圖興起,年輕人對於從事此類工作的熱忱大幅降低,所以他在2020年建置了資料庫,將過去打版師傅做的所有版型上雲,客戶如有需求,就可以快速從大數據中調出版型修改討論,「這會讓年輕人覺得雖然是從事傳產業,但感覺是在做時尚業。」

而且,過去排版仰賴老師傅的經驗,但現在透過電腦排版,不同尺寸的衣服可以同時在同一匹布上完成,布料使用率提高,就能大幅減少損耗,甚至連「改善轉檔效率」的小細節,詹賀博也不放過。「過去業務爲了把PDF格式的訂單內容放到Excel,要花上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甚至變成一整天都在處理這件事情,毫無效率;但現在只要花上數分鐘,就能自動轉檔,並匯入系統。」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流程細節優化,明顯反映在財務數字的改善上。過去,光隆的管銷費用大約佔到營收的16%,但如今已大幅降低,僅佔約8%,詹賀博表示,未來光隆的管銷費用還會繼續降低,對於營業利益的提升就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