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陳數 從容迎來女力時代
國慶假期裡,陳數給剛上映的電影《只此青綠》寫了一篇長文觀後感,被很多媒體和影評人引用,成爲平臺上的熱搜話題。而這只是她發佈過的衆多評論解析裡的一篇而已,如果僅用社媒上流行的“小作文”來形容陳數發佈的心得文章,未免配不上她篇篇長文裡的熱烈真誠。讀過她的文章,有人在欣賞着她的欣賞、接受藝術科普,也有人看到了她對美學溝通語境的責任心,更有人將她寫下的“情緒上沒有通常看到優秀表演後的熱烈,內心卻是深深深深的漣漪,如被溫柔海浪長時間地推涌”(出自陳數對現代舞劇《幻茶謎經》的評論)這樣的文字鐫刻在記憶裡,把她的反饋作爲藝術作品的營養附加值。
“寫東西對於我來說,是一件特別誠實的事。熟悉我的網友很喜歡看我寫的一系列小作文,大家最重要的一個感受就是真誠。”陳數自己對“小作文”一詞是接受的,並且用到了“誠實”這個質樸的形容,也具體解釋了這個要素對於表達的意義:“電影、戲劇、舞蹈或者音樂,對於每個人的欣賞來說都會以自己的感覺爲重。自己無感時,別人多說無益。在這種情況下,再華麗的辭藻,對於不想打開它的人都是無意義的,但如果你夠真誠,纔有可能衝破這道障礙。”熟知網絡生態的人都瞭解,無論多麼真誠,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既然是在社交媒體上傳播交流,如遇有人“辜負”了這份真誠又該如何?
“每當有誤解時,我總是先反省我自己哪個地方沒說清楚。我是一個高度自省的人,現在我再看那篇,都覺得個別措辭可能對沒那麼瞭解電影或舞蹈的人容易產生歧義。如果我隔幾天再審稿,可能還會想改。”陳數沒有接受過寫作訓練,表達都是有感而發,能有這樣的認知必定來自她本人的處世之道和生活價值觀。“單純地表達自己不是件很重要的事,畢竟公開表達會對別人產生影響,這和我是不是一個演員沒有關係,在這個時代有各種各樣的平臺讓大家表達。但是如果因爲我能讓那些不太瞭解但又有點興趣的觀衆在我這裡查查攻略,我會很高興。我想成爲一個有營養的表達者,能夠幫助別人、給予別人更多收益的表達者。”事實證明,這一點她已經做到了,如果沒有更多人的認同與共鳴,沒有幫大家洗練出精準的表達,就不會憑一篇評論文章就把一句“中式美學天花板”送給這部影片成爲全網皆知的標籤。
從這個話題鋪展開去,我們繼而又問如果不是對文字,而是對她的戲劇作品有一些意見或某種“誤讀”,是否會對她的創作產生影響。“大部分時候我很願意去了解大家的想法,但客觀地說對我的創作影響不會太大。因爲做一個作品是從上下左右360度的立體角度去考慮,而當別人提出什麼時往往只是一個切入面。我聽到的聲音,我判斷我可以調整的,下次一定會改,但是這個切面可不是這個作品。在網絡時代下,大家容易聽到很多的聲音,但是每個人的‘切面’不同。而我作爲一個職業創作者,是要帶來一個更全面的視角跟大家分享。”從2001年她的首部電視劇開始算,陳數面對公衆超過二十多年,對於自己的表演會被怎樣解讀不會強求,但對於能讓那些欣賞藝術作品的人獲得屬於自己的需求這個初衷,仍然執着地保持着初心。
凡走過必有痕跡,翻一翻陳數過去一個多月的公開行程,值得一提的是,可以看到她出席了長春電影節的閉幕式、北京時裝週的開幕盛典,參加了“白先勇作品共讀· 致敬”的文學沙龍,看了崑曲青春版《牡丹亭》和電影《只此青綠》,也應邀參觀了藝術展——這些活動似乎大部分和藝術與美有關,包括但不限於“中式美學”。這次關於“中式美學天花板”的評論出圈了,那麼過去或未來,她是否擁有屬於自己的“中式美學”作品?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什麼是中式美學,我覺得這兩年中式美學可能指的是更久遠的古代傳統文化,無論是琴棋書畫還是傳統戲曲,也包括古典文學。但比如我在十幾年前就演過幾個非常經典的民國戲,似乎它們也只能算‘近代美學’,不能被叫做中式傳統美學,因爲那個時候以上海爲代表的文化其實已經跟西方文化結合了。”陳數認真地圈定“中式美學”的內涵與外延,將我們話題對象的指代調整一致,是個時時處處都很細膩的人。
“嚴格來說,咱們一直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習是潛移默化的,比如中醫養生是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是傳統文化,這些應用都是傳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達。但如果說將中式美學做成一個作品,可能就沒有那麼底氣十足了,因爲這個太厚重了,需要一個足夠強的載體。”她沒有模棱兩可地順着我們的問題給“屬於自己的中式美學作品”畫餅,但非常篤定美學的積累:“我受過非常系統的中國古典舞訓練,所以曾經在職業舞蹈演員時代有過作品表達,但我也不敢說那些是我的代表作。只是一直沒有扔,點點滴滴一直留在我身上。我的經歷形成了長時間的、久遠的、慢慢滲透的對自己的影響,它決定了今天的我,無論是中式美學還是西式美學,都會有自己的知識積累和審美視角。我在心裡一直都有意給這些留有空間,纔會在有機緣的時候隨時去接納值得學習的東西。”
那麼陳數這種積累會不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她的社媒評論區裡,經常有粉絲和網友說她有“女大”(女大學生)感,有時候又被大家稱爲“夢中情師”,這是因爲服飾妝容審美得當呢,還是來自心態上的修爲?
“當然是心態。如果大家覺得我像女大學生,那是來自於我還願意學習,一定是這個信息纔是散發‘校園氣質’最重要的原因,你有學習的感覺,有內心純粹的心態,纔會像一個學生,否則只是穿得像個大學生有什麼用呢。”片場裡的陳數親力親爲地和所有工作人員全面溝通,盡力隨時調整個人狀態去匹配下一個造型,但生活中的她卻拒絕給自己做過多的修飾。
“我並不喜歡在生活中修飾自己。我希望自己是最本真、最自在的狀態——健康的,鬆弛的,精神良好的就可以了。如果我今天穿個套裝,明天穿個禮服,後天再穿一個皮衣等等,除非這是工作需要或心理需要,否則我就會認爲它們是在賦予我新的‘添加’。”陳數怕我們理解不到她所指的“添加”,又設置了不同的情況來舉例:“比如我穿一件皮衣是因爲我覺得皮衣很舒服,這是我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因爲皮衣很酷,我今天要給你呈現我酷的一面所以才穿,我認爲這就叫‘添加’,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
一個女人能對生活中充滿誘惑的“修飾”和“添加”保持清醒,也許正是心智成熟之後最自信的體現。在陳數看來,女性魅力的關鍵來源,是自信自我還是鬆弛從容,抑或是對這個世界越來越寬廣的包容?“成熟女性的價值在於時間賦予了她們足夠的經歷和積累,它一定會帶來什麼,對於我來說它帶來就是視野的開闊,繼而幫助我更好地生活。自信來源於積累了足夠匹配的能力,所以才自信。真的自信,是我經歷過了痛苦和挫折,穿過這道叢林,我還可以拍拍身上的塵土、養好傷之後,我還可以確定繼續往前走。那麼後續的底氣十足纔會帶來‘從容’,帶來對他人的‘同理心’,對世界的理解和包容,都是這一切積累賦予的。”這段話說得帥氣,近乎出口成章。雖然沒有事先鋪墊,但叢林和塵土都指什麼,療傷之後還能確定前進的篤定情緒,聽者都能感同身受。能生動地從陳數的語言描繪里得到一個答案:多元的魅力,來自同根同源的積累。無論是接受採訪還是輸出文字,是作爲觀賞者還是作爲創作者,陳數的精彩之處在於,一直高度敏感地讓表達朝着自己和他者都能獲得收穫和滿足進階,不但享受作品,更能享受生活。
監製:張娜攝影:湯靈傑造型、編輯:陳趣奇化妝:齊霽(好多好事造型室)髮型:唐甜藝人統籌:宋敏採訪、撰文:李慧服裝助理:Alison Lean攝影器材:Westeast Lab東西影棚場地:東古裡影視實景基地
新媒體編輯:平面鏡
新媒體設計:夢伊
視頻監製:豹紋兒2姐視頻拍攝、剪輯: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