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話沒說對,事難辦成
封面圖 | 《歡樂頌5》劇照
1
問:
馮叔,我是一個職場新人,不太會說話,經常因爲說話在不經意間得罪人。前一陣子還有朋友專門送了我一本書,《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我被這個問題困擾。最近發現,其實這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也會因爲說話犯衆怒。而且,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或者由不同的人說出來,聽衆的感受差別很大。想請教您,怎麼樣才能把話說對?
馮叔: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因爲環境在變,聽衆在變,所以哪怕是同一個人說同樣的話,也會出現很多種可能性。
想要把話說對,首先要對說話的特定環境、場域有所分辨,然後再選擇是說正確的話,還是有利的話,或者是有效果的話。
這三種話是很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科學家應該說正確的話,因爲科學家追求真理,負責探索求證。他們這一輩子,不論是在實驗室裡,還是在社會活動當中,都在追求真理,要說正確的話。
商人說話做事,應該選擇有利益的話。商人是做企業的,說話的目的要麼是賣產品賣服務,要麼是融資,要麼是讓別人幫自己做事。既要維護股東的利益,也要維護客戶、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說來說去就倆字:利益。所以商人要說有利益的話。
領導要說有效果的話。比如,出了事,一堆人鬧起來。來了一個領導,說了半天,結果越說人越多,說明這個領導不會說話。又來了一個領導,只說幾句話,大家就消停了,然後各自回家了,這叫會說話。
在很多特定的環境下,說話都是爲了達到相應的效果。比如說相聲。有一次,我和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吃飯。我問他,「小劇場裡最多多少人合適?」他告訴我,「200人以內就可以。」我又問,「以前呢,比如民國的時候?」他告訴我,「民國的時候就這樣。爲什麼一直這樣呢?因爲這樣有效果。」
他說的相聲我挺喜歡,我聽了覺得挺開心,那就說明他說話有效果。
也就是說,說話要說出效果來。在扮演某個社會角色時,如果說的話和自己預期的效果不一致,就叫做沒說好。說相聲的說了一大堆,大家都不笑,那就是沒說好。做科學研究的教授,本應該說正確的話,卻滿腦子想着說有利益的話,就應該轉行去做生意。做生意說了一大堆自以爲正確的話,結果所有人反而認爲自己的利益都受損,那就是沒說對。
總之,人說話總是會爲了一個目的,別錯位。一旦錯位,就擰巴,就不對。
另外,要記住一點,話說得有效果,在不少時候,說對不等於正確。
比如說,兩個土匪之間,大哥說「砍他」,小弟拿起刀就砍,這個叫說對,但這是犯罪行爲,不等於正確。
在一個組織裡說話,讓大家行動起來,執行有效率,關鍵是要簡單明瞭。
在情場中正好相反,要多說廢話,因爲要感染情緒,要描繪願景,要在後花園私定終身,這件事情才叫對。你和對方談戀愛,說來說去,你把對方說跑了,兩個人再也見不着了,你說得再正確,也叫沒說對。
所以,說對話不等於說正確的話,而是在一個特定的場合,特定的場景,說了以後達到心裡預期的目標,然後把事給辦成了,這才行。
2
問:
有時候,我說了半天,別人似乎都沒明白我在說什麼。該怎麼辦?
馮叔:
學會正常說話,說正常的話。
什麼意思呢?
我聽說過一個明星的故事。我們看他在電視、電影裡從來都很會說話。但是有一個電視節目讓他去做,節目開頭有二三十分鐘,是讓他一個人站在那兒講,他到了那兒之後突然說,「我不做了,我要跑,我害怕」。
編導跟他說,「都到這了,別害怕,就說二十分鐘」。
他說,「我不行,我實在不行」。
編導就問,「爲什麼?」
他說,「我從來沒有這麼站着,當着這麼多人說着話。」
仔細想想,其實演員很少有這樣講話的機會。頒獎的時候就說幾句話,但讓他對着幾百人說二、三十分鐘那種場面上的話,他不大會說。
爲什麼他平時聊天挺好的?因爲那是正常說話。但是到那兒以後要說的,是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當着這麼多人,他得說雞湯,他得勵志,這種介於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話,這時候他不會說了。後來節目組就說給他寫一個稿讓他背。他背臺詞比較厲害,就還得有人寫稿。
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古人講過一句話,「口舌以代心,文字以代口舌,輾轉阻礙,不知相去凡幾。」什麼意思呢?一個人的內心所想變成文字的時候,損耗多少取決於詞彙量。有些人的漢語說得特別好,學術、文化水平相對比較高,詞彙特別多,把內心想法變成文字時,損耗就少。
比如說天氣,有些人可以用二十個詞來說,但有些人可能就兩個詞。詞多的人損耗小;詞少的人損耗非常多,交流的時候很難跟他更細緻地交流,他只能說一種。如果再寫成文字,假定說這個人沒有文化,那你要跟他交流時他就沒信息量。
正常說話是怎麼樣的呢?大家說的詞彙都是差不多的,然後接收的程度高,損耗少,接收的信息量大,反饋的信息量也大。
不正常說話時,人內心的想法往往被扭曲了,損耗掉了很多,別人也接收不了多少,別人還可能抗拒接收。別人迴避的,也是損耗,沒有實現交流的目的,這就叫「雞同鴨講」。
正常說話最重要的是讓你的詞彙信息不衰減,對方接收不走樣。吃飯、睡覺、放屁、打嗝這些事通常大家都懂。所以我經常說男女的事,其實也是正常說話,這事不損耗,都懂。
我和張維迎是大學同學。有一次同學聚會,大家調侃說:我們班出了兩個會說話的人,一個用他們村把經濟學都說清楚了(維迎經常拿他們村裡說事),一個拿下半身把很多事給說清楚了。
用村裡的事說話正常,大家都懂,用人性去解釋事情,大家也都懂。保持說話的場景,然後讓傳達的信息量足夠多、足夠正常,對方能接收的量也很多,交流纔不走板,才能觸摸到真相。
有一次我在美國出差,當時有一個臺灣人給我們做同聲傳譯,說了半天我就是不懂。當時我們開的是房地產的會,討論一些經濟問題,一些西方經濟學的詞彙,正常翻譯成我們這邊的詞彙,應該是「邊際成本、消費函數、乘數原理、經濟系數、恩格爾係數」等等,結果他翻譯,經常說「邊上那個東西」,我看了看邊上什麼都沒有,他不懂這些,就把這些專業詞彙翻譯成他字面上的理解,這麼一扭曲,所有的信息都看不懂了。
所以,在溝通時要實現順暢交流,避免「雞同鴨講」,保持「同頻」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