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 資料隱私處理晶片獨步全球

逢甲大學通訊工程學系老師鄒耀東(前排左2)帶領的「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研究團隊,獲科技部GASE中心評選爲亮點實驗室。(圖/逢甲提供)

由逢甲大學通訊工程學系老師鄒耀東主導的「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擁有獨步全球的資料隱私處理技術,透過軟硬體系統開發各種資料加解密和去識別化技術,保護物聯網大數據資料安全,並實用化保護後的資料。日前在科技部GASE中心,在前15所大學實驗室中以「資安卓越」爲主題,評選爲亮點實驗室。

該資料隱私處理技術,最初是由鄒耀東老師與記憶體設計廠鈺創科技與臺灣大學、交通大學共同研發一項領先全球的資料保護演算法,可兼顧資料隱私及數據統計,是大數據時代的一大突破。

這套資料編碼演算法,可以有效保留資料可分析的特徵,進而達到資料高可分析性且保留高隱私性,達到資料保護及數據分析雙贏局面,尤其當各國政府法規、網路使用者資料保護方與大數據及網路服務公司的資料商用端之間矛盾加劇,此研發成果所帶來的去識別化資料服務,正是最佳解決方案。

獨步全球的資料隱私處理晶片,第一代晶片是透過GPIO,當作資料傳輸的介面,資料傳輸運用的腳位較多,速度較慢、功耗較大、晶片面積較大;第二代晶片則是透過USART進行資料傳輸,並整體改善電路架構,腳位數大幅減少,達到資料高速、低功耗傳輸,晶片面積也較小。

「物聯網暨資訊安全實驗室」已成立7年,目前實驗室成員有5位研究生及多位專題生,鄒耀東表示,多年來實驗室致力於研發各種資料保護演算法及軟硬體系統整合機制,學術上不僅將研究成果成功發表於許多國際頂尖期刊及研討會,同時也與國內外許多學研單位或企業合作,尋求技術上的突破。

這幾年來,逢甲團隊從理論技術的突破,到業界市場的落地,無不持續的精進中。例如,在與臺大、交大,及鈺創科技合作的臺灣半導體產學研發聯盟桂冠計劃中,成功地將下一世代新興記憶體STT-MRAM,與資料隱私保護演算法進行結合,製作出低功耗、高安全性的隱私資料保護硬體原型裝置。

因應進一步商業化需求,導入硬體亂數產生器,突破現有的電路整合技術門檻,設計出一領先全球資料可用,但不可視的隱私處理微晶片,及後續衍生的相關軟硬體系統。

由於這幾年累積的經驗,研究團隊獲得科技部臺俄(MOST-RSF)雙邊協議國際合作研究計劃三年(2020-2022年度)補助,與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共同執行「適用於AI應用之超快速低能號之自旋電子裝置」研究,及專題研究計劃「基於臉部感知隱私保護資料收集及低功耗晶片設計」三年(2021-2023年度)補助,未來將應用於影像及資料安全及隱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