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德屏紙短情長 爲臺灣文壇織錦

拾光‧捕手(臺北市立文獻館)

《文訊》雜誌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說,一九八二年致力於文學基礎建設的「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成立,「後來覺得有資料中心,也要有媒介才能傳播文學,隔年就創辦《文訊》。」她是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進入《文訊》,在職三十四年。

三十多年前,《文訊》每月花一萬多元買書,知名作家、文壇新人都是蒐羅對象。封德屏說:「夜空可能出現幾顆特別耀眼的星星,可是整個宇宙銀河系,各個角落,不同時間,羣星閃爍此起彼落,才更美麗。」

有一回,定居加拿大的作家東方白來訪,封德屏帶他參觀《文訊》資料庫,他大爲驚訝,自己的著作竟然如此齊全,只缺兩本。隔年返臺,他親自送上那兩本,讓封德屏感動地說不出話。

除了圖書與期刊,《文訊》資料庫裡還保有作家們的手稿與照片。封德屏跟同事爲了保存這些史料,積極辨識照片中的每個人,「唯有認出人時地,照片的保存纔有意義。」

時代的洪流、創作的工具,也帶走老作家的自信。封德屏特地開闢「銀光副刊」,規定六十五歲以上才能投稿。不會或不慣用電腦的,由員工幫忙繕打手稿,整本雜誌只有這個專欄是全綵,不但爲他們保留一方天地,也爲他們逐漸逝去的年華增添色彩。

封德屏總關注被社會忽視的聲音,文人的情懷促使她開始各地藝文環境調查的環島之行,每個縣市尋找特派員,近距離觀察書寫地方文學事,再透過臺北出版基地發聲,多年來豐富了《文訊》的視野。

像許多作者一樣,封德屏也將自己珍貴的藏書捐給《文訊》資料庫,因爲比起獨有,她更樂於看到衆多愛書人翻閱時滿足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