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城那些人丨袁見齊:我國現代鹽類礦牀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袁見齊(1907~1991),字省衷,原名耕虞,奉賢奉城共耕村人。1954年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常委兼宣傳部長;九三學社第四、五、六、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參議委員。1964~1988年,當選北京市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1978~1982年,當選爲湖北省第五屆人大代表,湖北省第四、五屆政協常委。1980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1年,他以74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袁見齊一生獻身於祖國的地質科學和教育事業,是我國現代鹽類礦牀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當代地質教育事業的巨匠。

袁見齊8歲時因家道中落,入繼袁應天家,遂更名爲袁見齊。1919年,他以各科優異的成績從奉城小學畢業,考入江蘇省立第三中學(今松江二中)。1924年,考入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物理系,由於選讀了《地學通論》和《礦物學》並取得優異成績,地學系老師便竭力勸其改學地質,於是從三年級開始正式轉入地學系地質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兼任地質系秘書。

袁見齊畢生把科學研究工作與解決國家發展所需急缺資源緊緊聯繫在一起。

1939年,他應邀前往雲南大學任講師。時值抗日戰爭期間,人民生活艱苦,特別是海鹽來源斷絕,內地鹽價飛漲。基於地質學家的良知,他決心從事鹽礦和滷水資源的調查和開發利用。

1940年秋,西南各省食鹽供應不足,鹽務局擬在貴州開陽鑿井,他便攜眷到開陽,將家屬匆匆安置在工區農村過着艱苦的生活,自己則常隻身奔走於雲貴高原的高山深谷之中,深入調查了開陽、鎮遠、羅甸、畢節等十幾個縣,寫出了有關貴州含鹽地層及各地鹽苗地質報告多篇。

1943年7月,鹽務總局與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聯合組織西北鹽產調查團。袁見齊作爲該團唯一的地質學家,負責鹽礦儲量地質調查工作。他們一行4人,冒着危險,在新、甘、青、寧、蒙五省(區)行程2萬餘公里,歷時13個月出色地完成了調研任務,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進行的鹽湖地質調查。袁見齊途中抽暇整理資料,陸續寄出論文6篇和記述地理、民俗等的新疆雜記10篇。歸來後出版了專著《西北鹽產調查實錄》(1949年),書中指出:“西北各省,位居大陸中央,距海遼遠,水流不能外泄,雨量稀少,產鹽豐富,甲於全國”,“新疆省內,無百里之內無鹽。”從此,我國西北豐富的鹽礦和鹽湖資源始爲世人所知,這在我國鹽礦研究史上實是一件大事。1948年,鹽務總局南遷廣州,他毅然拒絕隨遷,返回上海改任唐山工學院(臨時在上海辦學)教授。

由於袁見齊在鹽礦地質學方面的傑出貢獻,在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就受聘於輕工業部鹽務總局擔任資源勘察隊的顧問。經過他的艱苦努力,國家在很短的時間裡全面恢復了食鹽的生產,滿足了國計民生之所需。鑑於我國曆代以農業爲立國之本,他又把目光投向了農用化肥礦產資源的尋找。

1959年,他主持完成了全國鹽類礦牀分佈規律和礦牀遠景預測的研究項目,主編了1:400萬的中國鹽類礦牀預測圖。不僅爲地質部部署全國鹽礦普查工作提供了依據,而且根據中國地質構造特徵,分析討論了中國鹽類礦牀成礦時代和成礦區域與西歐、北美的礦牀差異。

1980年,他參加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在《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牀的形成條件》的論文裡,系統地闡述了中國鹽礦研究30年來的主要成就,受到普遍的重視。他對鹽類礦牀成因理論的總結,尤其是根據中國地質資料對鉀鹽成礦理論的發展,已形成一個系統的學術體系,成爲國內外受到重視的學術流派。

袁見齊一生從事地質科研和教育60餘年,單獨或與人合作發表學術論文、專著、教材和譯著等100餘種,他的學術思想和對鹽礦資源勘探開發的重要貢獻,使他在國內外地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他編寫了大量的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地質英才,豐富的課堂講授經驗,廣博的地學知識,使他成爲一名出色的地質學教育家。他在課堂教學中能融合科學技術、教育學、心理學、美學於一體講解,使學生們感到聽袁先生的課是一種享受。

1978年,他以71歲高齡主持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工作時,爲了保證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學質量,他還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上課,以極大的熱忱從事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師的工作,爲地質事業後繼有人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撰稿:奉城鎮

編輯:凌姍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