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毒! 消基會槓食管局 批:幫問題業者開脫

記者蔡孟修臺北報導

國內澱粉事件雪球般越滾越大,現在消基會再度槓上食品藥物管理局,認爲食管局三月就獲舉報,卻沒有及時發佈消息,且事隔1個月才追查出不肖業者,這中間可能讓許多民衆吃下有毒食品。因此,消基會相關人員5月17日至赴監察院,促請監察院調查食品藥物管理局是否有失職之嫌。

▲消基會槓上食品藥物管理局,5月17日至監察院召開記者會,促請監察院調查食管局是否怠忽職守。(圖/中國廣播公司

消基會4月份發佈一項「米粉沒有米」的調查報告結果化制澱粉的問題引起全家便利商店的關注,直至4月26日,全家發現部分廠商食品有異狀,而主動送檢相關產品。至4月30日接獲「全國公證」的檢驗報告,黑輪成分有異樣,立即下架該商品,並汰換廠商。

消基會批評,全家便利商店4月底,就已得知黑輪商品使用問題澱粉,且立即將問題商品下架,但食管局直到5月13日才公佈相關檢驗結果,連處理速度都慢半拍。

而毒澱粉事件爆發之後,食管局卻表示,順丁烯二酸的急毒性低,成人每公斤體重每天可耐受量爲0.5毫克,60公斤成人每天可耐受30毫克,若依照順丁烯二酸含量最高的關東煮黑輪496ppm(百萬分之一濃度)計算,每天食用該產品30公克,仍在安全範圍內,呼籲消費者勿恐慌。消基會批評此番言論有幫業者開脫之嫌。

消基會董事遊開雄指出,民衆想聽到的不是「無影響」、「沒傷害」,這些有害分本來就該零檢出。毒物學專家就曾提出警告動物實驗顯示長期攝取順丁烯二酸會傷腎,且澱粉類產品多,如一碗米粉就有200公克,長期恐致腎小管壞死、急性腎衰竭,須終身洗腎,迄今無任何一個國家覈准使用於食品。

消基會董事長張智剛表示,食管局應將<食管法>的處罰加重,並且建立「食品履歷」制度,讓民衆可以瞭解食品的來源與內容,此外,立法委員也應支持「消費者保護基金」,若民衆吃到有害身體的食品,消基會能提供經費補償消費者,同時也能在食品安全發生問題的第一時間,立即調動經費收購有安全疑慮的產品,但這些措施都未被關注、推動。

其實消基會早已呼籲政府要建制「食品履歷」制度,在塑化劑事件爆發後,又再度提出要求,但食管局遲遲沒有動作,讓食品安全問題一再出包,直至毒澱粉事件鬧大後,食管局局長康照洲才擬修法,強制業者標示食品履歷及食材來源,似乎是亡羊補牢之策。

今天消基會一行人進入監察院,會見輪值監委李炳南、監委程仁宏。程仁宏表示,在毒澱粉事件中,主管機關是否怠忽職守,監察院將進一步釐清,若涉及人爲疏失,會依<監察法>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