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祖涵/道德下滑與歷史終結的錯覺

在生活四周,似乎隨時都能感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像是詐騙集團層出不窮,隨機暴力事件頻傳都是證據。臺灣二○二四年度代表字甚至選出了貪、鬥、騙三個負面字眼,這樣的日子,難免讓人懷念昔日社會安定氣氛,感嘆現況爲何如此偏差。

人心不古成語出自元代散曲家劉時中,天曆二年的作品《端正好》。那是西元一三二九年,不知讓他心生嚮往的古代是多久前,是蒙古大軍南下每逢勝利就屠城,讓中原人口至少下降百分之二十的開朝年代;還是忽必烈發動內戰,讓家族成員毒死戰死並將汗國分裂的時期?如果將近七百年前世風就已日下,那還真是可怕。

還好事情並非如此,自古以來,每一代人都會懷念自己年輕或童年時代的純樸,但這些純樸感多半來自媒體資訊不透明、管道侷限,或是個人記憶選擇性美化。

哈佛心理學家丹‧吉伯特在二○二三年七月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指出人類社會經常存在「道德下滑錯覺」,他蒐集了美國過去近百年大衆對他人品德(如善良、慷慨、誠實)等評價的數據,發現每一年都有大多數人認爲社會道德比以前更糟,但若直接請受訪者評分當下整體社會善良程度,在不同年代卻幾乎相同。

除此之外,人們傾向把身邊家人、朋友從道德下滑的原因排除,認定陌生人、其他世代纔是變糟關鍵。換句話說,大家都只是愛抹黑現況,而且找藉口怪罪別人而已。

類似研究像是史蒂芬‧平克蒐集大量長期歷史數據,論證儘管人類普遍誤以爲世界愈來愈糟,可是社會整體說來一直都在隨着時間進步;約翰‧普洛次科與強納森‧舒勒的論文則是指出每一代人都覺得年輕一代比自己那時更糟糕、更不守規範,然而這些人們對當代青少年的負面刻板印象,其實絲毫沒有實際數據支持。

丹‧吉伯特除了「道德下滑錯覺」以外,另一個近幾年常被提到的重要觀點,是「歷史終結錯覺」,人們總是低估未來十年自身將會出現的變化,可是回顧過去十年時,又能清楚感受到已經完成的巨大改變。我們會誤以爲自己已經定形,認定當下自我已經是最終與最穩定的狀態,殊不知以爲自己不能再成長或進步,只是人類另一項集體錯覺。

事實上,不管是什麼年紀,我們仍然隨時可能讓自己發產出新興趣、新技能。正如職棒五年時劉義傳拿下最佳進步獎時留下的經典名言:「只要肯努力,三十二歲一樣會進步」,就算已經又再過了三十年,存在於世界上的每個人仍在繼續爲自我未來寫出歷史新頁。

人心不古已是陳腔濫調,面對「道德下滑錯覺」與「歷史終結錯覺」,人們更要提醒自己保有讓一切變好的信念。即使周遭仍然存在許多黑暗,只要堅持信念並實踐善意,歷史就能改寫。至少,在一年的開頭,讓我們如此相信。(作者爲運動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