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導管消融術vs藥物治療預後與年齡的關係:CABANA研究再分析

觀察性研究表明導管消融術對年輕和老年房顫患者均是安全和有效的。

CABANA(Catheter Ablation versus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研究患者,年齡≥65歲,或年齡<65歲合併≥1箇中風危險因素隨機分爲導管消融術vs藥物治療。主要終點:死亡、致殘性中風、嚴重出血或心臟驟停的複合終點。次要終點包括全因死亡,死亡或心源性住院和房顫復發的複合終點。

2204例患者患者,766例(34.8%)年齡<65歲,1130例(51.3%)65-74歲,308例(14%)≥75歲。導管消融術降低主要終點事件發生率:<65歲組43%(aHR, 0.57,95% CI, 0.30–1.09);65-74歲組21%(aHR, 0.79;95% CI, 0.54–1.16);≥75歲組效果不確定(aHR, 1.39;95% CI, 0.75–2.58)。消融術vs藥物治療的4年事件發生率分別爲3.2% vs 7.8%, 7.8% vs 9.6%, 和14.8% vs 9.0%。每增加10歲,主要終點事件aHR增加(消融術效果減弱)均值27%。

全因死亡率可以觀察到類似情況,每增加10歲,aHR增加均值46%。房顫複發率在各年齡組,消融術低於藥物治療組,aHR分佈爲0.47, 0.58和0.49。治療相關併發症在各年齡組均不常見。

導管消融術在不同年齡組獲益有差別,年輕組絕對和相對獲益最大。年齡≥75歲人羣沒有觀察到導管消融術預後的益處。

基線特徵見下表,

主要終點事件與年齡關係見下圖,

4年事件發生率不同年齡組比較見下圖,

總死亡與年齡關係見下圖,

Circulation. 2022;145:79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