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內卷式”惡性競爭,給電商行業價格戰敲響警鐘

低價策略是爲增長服務的,當前以低價爲指揮棒,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各大平臺要做的是發揮自己的優勢,鞏固自己的陣地,服務好商家和用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張,而不是以價格手段損害電商健康的生態環境。

今年上半年還在競相佈局低價策略的電商平臺,突然轉向了。近日,有報道稱,多家電商平臺弱化低價策略,而是將經營目標優先級定爲GMV(成交額)增長。

GMV是衡量電商平臺整體交易規模和活躍度的重要指標,將其定爲優先級,意味着平臺在流量分配中,弱化以低價換流量這一模式,而是更加全面地考量商品的綜合貢獻。機制的改變,也將引導平臺內商家轉變經營思路,以獲得更多推薦機會。

電商平臺爲何弱化低價策略?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一策略行不通了。

一段時間以來,各大電商平臺在各種購物節期間推出了“滿減”“百億補貼”等低價促銷活動,後來又在售後上推出“僅退款”模式,千方百計爭奪用戶。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效果並不明顯,有些平臺甚至還出現了增速下滑的情況。

低價策略是爲增長服務的。如果低價不能促成訂單量增長,不能帶來用戶數量的增加,不能帶來最終利潤的增長,那再繼續執行該策略就站不住腳了。

更重要的是,以低價爲指揮棒,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過度追求價格優勢,使得低價低質商品得到更多推薦,將導致退貨率上升,增大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平臺品質;過度追求價格優勢,也導致商家利潤空間被擠壓,只能進一步弱化產品力,甚至催生出惡性競爭。此外,低價策略還可能導致商家在售後服務等方面投入不足,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和滿意度。

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這無疑給電商行業價格戰敲響了警鐘。各大電商平臺逐漸意識到,單純依賴低價策略,已經無法滿足各方期待,必須要做出改變。

不過,要說電商平臺價格戰就此結束,也爲時尚早。電商平臺弱化低價的策略能否得到堅決執行,是否還有其他平臺繼續跟進,還有待觀察。各平臺要想在後續競爭中保持現有市場份額的穩定,還需要在價格、流量、利潤等要素上做好取捨,尋求平衡,並根據市場變化進行新的戰略匹配。

當前,國內各大電商平臺在發展中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有的平臺品類豐富,有的平臺質量可靠,有的平臺自營優勢突出,有的平臺團購廣受青睞,還有的平臺社交屬性明顯。各大平臺要做的,就是發揮自己的優勢,鞏固自己的陣地,服務好商家和用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擴張,而不是以價格手段發力完全不熟悉的領域,損害電商健康的生態環境。

鞏固自身優勢,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電商平臺需要俯下身去,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久久爲功,以差異化競爭和優質服務贏得市場。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