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保護主義”貫穿美國政治史

參考消息網2月11日報道 法國《世界報》網站近日發表題爲《保護主義:從華盛頓到特朗普的美國政治史》的文章,作者是帕斯卡爾·裡歇。內容編譯如下:

唐納德·特朗普對經濟學家們的看法不予理睬,執意要徵收高額關稅。關稅問題一直是美國人爭論的焦點,開國元勳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早就存在分歧。

建國之初:關稅和禁運是兩大主題

“我喜歡關稅”,這種話在任何國家都顯得不合時宜,但在美國卻不是這樣,因爲美國一直被貿易關稅壁壘問題所困擾。它們是美國政治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任職於美國達特茅斯學院,他認爲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美國建國之初。他解釋說:“特朗普奉行的經濟民族主義是美國建國之初政治傳統的延續。”

在喬治·華盛頓的政府中,有兩個對立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分別是美國首任國務卿托馬斯·傑斐遜和美國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兩人在意識形態和地域上是對立的。傑斐遜維護南方農業地區的利益,漢密爾頓則維護北方紡織廠和鋼鐵廠的利益。歐文認爲,傑斐遜主義的傳統主張自由放任、自由貿易、限制政府,因此反對徵收高額關稅爲政府提供資金;而漢密爾頓主義的傳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希望通過保護性關稅發展民族工業並建立穩固的經濟。這兩大陣營的對立持續了整個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關稅問題才成爲次要問題。

1789年憲法生效後通過的第一部重要的聯邦立法是一項關於徵收關稅的法律,這極具象徵意義。兩年後,首任財長漢密爾頓發表了著名的《製造業報告》,認爲有必要保護新興產業免受老牌企業(當時是英國企業)的競爭。1789年的關稅法和1791年漢密爾頓的《製造業報告》是美國持續了一個半世紀的保護主義最早的兩大支柱。19世紀第二個十年,叱吒風雲的政治家亨利·克萊在漢密爾頓做法的基礎上將“美國體系”理論化:那是一項旨在通過聯邦基礎設施投資“統一國家”的經濟計劃,其資金來源就是保護性關稅。但是,儘管“美國體系”使北方的工業家們能夠吸引需要更好交通設施的中西部站在他們一邊,南方卻抵制了這一計劃。最終,人們從未就保護主義達成共識:關稅和禁運一直是國會辯論的主題。

美國得克薩斯州州立斯蒂芬·F·奧斯汀大學教授、民族主義問題專家邁克爾·林德指出:“必須明白,關稅問題上的分歧不是左派和右派之間的分歧,而是一方是製造商,另一方是農業出口商和貿易商。關於關稅問題的辯論異常激烈,因爲它們觸及這個國家的根本。關稅背後隱藏着另一個問題,即聯邦的資金來源問題,也涉及聯邦應占的比重以及各州應享有的自由度問題。這兩個問題(關稅問題和聯邦與各州之間的平衡問題)其實是合二爲一的。”

二戰後:“你開放了,美國人才對你開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代人開始鼓勵國際貿易,認爲國際貿易可以鞏固和平。鑑於美國經濟相對於歐洲和亞洲經濟而言已佔據主導地位,這種意識形態的轉變並不困難。但美國對自由貿易仍有一些保留。美國拒絕建立國際貿易組織,這也解釋了爲什麼貿易是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一非正式框架內組織的。國際前景研究與信息中心主任安託萬·布埃認爲:“與英國人、荷蘭人或斯堪的納維亞人不同,美國人從來不是自由貿易的堅定信奉者。他們總是從互惠的角度看待貿易:只有你開放了,美國人才會對你開放。”貿易開放是一種共識,但它也會造成損害,尤其是在賓夕法尼亞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等工業州。

在這一階段,羅斯福時期開始的美國政治大調整宣告結束:曾一度統治南方的民主黨失去對這一地區的控制,被共和黨所取代;民主黨從一個保守的政黨轉變爲一個進步的政黨,而共和黨則朝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自由貿易的支持者逐漸佔據上風。爲了與過去的保護主義作鬥爭,他們改變了負責指導貿易政策的機構:權力從國會轉移到行政部門,後者對特定部門利益的壓力不那麼敏感;然後是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在貿易問題上,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不清。1981年至1989年執政的里根總統在推崇自由市場的同時,對日本汽車、電視機、電腦以及加拿大木材徵收了高額的關稅。在民主黨方面,這一問題引發了黨內爭論。黨內普通黨員,特別是工會,敦促民主黨不要爲自由貿易喝彩,但這未能說服東海岸或西海岸的精英們,他們在黨內占主導地位。當克林頓總統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時,黨內緊張局勢加劇。嚴重的分歧開始出現:密歇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等穩固的民主黨大本營在2016年成爲搖擺州。許多選民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這些藍領工人將在2016年成爲特朗普的擁躉。

21世紀初至今:一切爲了選票

進入21世紀以後,民主黨領導人明白了他們的戰略錯誤,但爲時已晚。他們都與自由貿易保持距離,包括2009年至2017年執政的中間派奧巴馬總統,也包括在2016年大選中落選的希拉里·克林頓。拜登自2021年上任以來也一直奉行穩固的保護主義政策,包括爲工業提供大量補貼。不過,始終代表“美國優先”的是特朗普。

真的是特朗普引發共和黨轉向保護主義嗎?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定期就國際貿易開放程度對美國人進行民意調查,這些調查顯示,共和黨選民並不是特朗普上臺後纔開始拒絕貿易開放的。早在2014年,他們陣營中支持貿易協定的比例就在兩年內從56%下降到29%!林德教授分析認爲,共和黨內部存在着階級矛盾,由於當選需要選票,共和黨精英勢必會改變對貿易和移民問題的態度。而無論特朗普有多麼離譜,都不是他引發經濟民族主義的迴歸:他所做的只是順勢而爲。

時至今日,特朗普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宣稱要普遍徵收進口商品價值10%至20%的關稅。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以爲然,並預測這些關稅承諾很快會被放棄,因爲這樣的政策將會推高物價,對美國人的購買力來說將是一場災難,還會導致國際上的報復,削弱出口企業。

但迄今爲止,特朗普似乎並不想讓步。2024年12月,他提名41歲的經濟學博士、前金融分析師斯蒂芬·米蘭擔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曾在2024年11月撰寫報告,主張將實際關稅從2%提高到20%。在報告中,米蘭並不否認這一政策有可能帶來的風險。他強調“有一條道路可以在實施這些政策時不造成損害,但這條路很窄”。不得不說,還沒有一個西方國家進行過這種嘗試。(編譯/王忠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