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攻滬尾 湘軍及臺灣團勇痛擊──中西文明的夾縫(四)
法國大革命之後,開始謀圖越南。一八五八年,拿破崙三世一面追隨英國,與中國開戰,一面聯合西班牙,入侵越南,佔有南部。一八七三年,西貢法德督派安鄴(Francis Garnier)率軍北進,襲奪河南,大事滋擾。越南召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相援。黑旗軍將廣西天地會餘黨、侍耕收、私販及徵收過往船隻稅捐爲生。率部趨援河內,大敗法軍,擊斃安鄴。
一八七四年,法國與越南簽訂「西貢條約」(法越和平同盟條約),承認越南爲獨立國,開河內等處爲通商口岸,法船可航駛河江。法國以越南爲保護國,可代爲弭平內亂外患。
伊犁條約改定後,中國聲威增高。一八八一年,曾紀澤一再警告法國,中國有保護越南決心,否認法越西貢條約。一八八二年四月,法軍二次奪佔河內,以侍講學士陳寶深、張佩倫、山西巡撫張之洞爲中堅的「清流黨」,力主派李鴻章或左宗棠赴越督辦,調集水陸各師,存越國邊,必要時立劉永福爲越南國王。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爭,以及對「塞防、海防」政策之歧見,與長久相識的李鴻章素來不睦,甚至勢同水火。對於是否收復新疆的問題,兩人意見就完全相反。
一八八四年六月,左宗棠奉召入京,任軍機大臣。八月,中法戰爭爆發,法軍提督孤拔率領九艘軍艦在馬尾海戰殲滅駐紮福建馬尾的南洋水師,其中絕大多數爲木船,戰局對中國不利。九月,左宗棠奉旨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閩海軍務,挽救戰局,並以新疆的前車之鑑,力諫臺灣建省。
孤拔突襲福州獲逞,決定轉攻基隆。劉銘傳在臺灣的兵力不多,器械不如法軍,制海權全在敵人之手,處境極爲艱險。但他深得民心,又善用地方之力。基隆在敵砲射程之內,難於防守,他將駐軍後撤,其中滬尾(淡水)。十月一日,法軍奪據基隆,八月登陸滬尾,爲湘、淮軍及臺灣團勇所敗,這是中法戰爭期間,中國的一大勝利。
孤拔知攻奪臺灣不易,改採封鎖政策。各省竭力接濟,南北洋亦派艦馳援。十二月,朝鮮發生亂事,戰鬥力較強的北洋艦隊中途調回,一八八五年二月,南洋艦隊五艘駛抵浙江海面,被法艦邀擊,沉沒兩艘。三月,基隆法軍攻向臺北,湘、淮軍及團勇奮力抵抗,激戰四日,法軍傷亡過大,不敢再行深入,轉而佔領澎湖,加緊對臺封鎖。
當時雙方主要戰場在中越邊境。一八八五年二月,東路法軍萬餘攻向廣西邊境,諒山失守,鎮南關落陷,提督楊玉科戰歿,廣西大震。法軍焚掠後南退諒山。西路法軍尋亦打敗滇軍及黑旗軍。清廷詔令嚴飭各軍反攻,在新從廣東來援的提督馮子材指揮之下,聯合恪靖定邊軍等各路人馬一萬餘人,主動出擊。三月二十四日,七十老翁馮子材親自披掛上陣,大破法軍於鎮南關。二十七日克復諒山,傷法軍統領尼意立(de Neglir),斃法軍數百,恢復原有陣地,是爲諒山大捷。同時西路鎮軍亦積極反攻,法軍陷於苦戰。
此一挫敗導致法國內閣垮臺。但法國引以爲奇恥大辱,向越南法軍撥款五千萬法郎表明沒有就此屈服的打算。中國方面精疲力盡,劉永福部「所存不過五百人,多方募集不過千人,攻守兩難,進退失據」。當時在英國總統認可赫德的周旋下,中法一直在進行密談,而朝鮮的甲申政變則使李鴻章決心從越南抽身以應付日本。於是中法簽訂新約。其主要內容就是確認一八八四年時李鴻章與法國所定的契約,其中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改由法國全權管理越南。
左宗棠完全無法理解李鴻章所簽訂的條約,當時他批評主和的李鴻章:「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李的親信潘鼎新等陷害「恪靖定邊軍」首領王德榜,並彈劾誣告臺灣道道員劉璈十八款,使他們失去兵權並喪命。左宗棠上書朝廷爲屬下鳴冤叫屈,但一個月後的七月二十七日,七十四歲的左宗棠中於抱憾死在福州。
晚清名臣,通常是曾、左並稱。曾國藩以辯證團練起家,從他一生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出,「沒有兵的文化」演變到晚清所造成的窘境:曾國藩把湘軍「苦心精練」成一支能夠打仗的隊伍,再以「救民衛道」爲號召,打敗太平天國之後,卻因爲擔心「功高震主」,而自請撤裁湘軍。
他再度奉命剿捻,卻因爲李鴻章的淮軍難以調度,遭遇挫折,而被撤職;處理「天津教案」,又因爲昧於外情,而備受各方譴責。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有一幅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曾國藩鎮壓太平軍,執法從嚴,被視爲「曾剃頭」;處理天津教案,又失之過寬,被評爲「曾國賊」,之所以「寬嚴皆誤」,在於他處理內、外事務時,「審時度勢」的能力有所不同。然而,這種說法其實只是 「事後諸葛亮」,就他當時所處的時空脈絡而言,左宗棠對他的評價當更爲公允。
左宗棠也是湖南人,但兩人性格並不相同。左宗棠受知於林則徐,並以一生作爲,全力回報:他平定回亂後,把新疆治理得井井有條;他擡棺抗俄,保住中國六分之一的國土;他奮力拒法,打贏百年羞辱期間的第一場對外戰爭。當年浙江巡撫楊昌睿稱頌他:「大將等邊尚未還,湘湖子弟滿天山,新疆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說明左宗棠「知兵非好戰」。但他爲人嫉惡如仇,心口如一,不僅批評「海防派」的首腦李鴻章;對於曾國藩也是不假辭色。但曾國藩死後,他卻送了一幅感人的輓聯:
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
以武侯祠的對聯來看,曾國藩死後之所以能讓左宗棠寫出這樣的輓聯,可以說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而左宗棠之所以會在曾身後有此感慨,則是出自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左宗棠的肺腑之言,說明了兩人之間的「諍友關係」,足以讓這幅輓聯永生不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