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論壇/全聯跟文青有什麼關係?
▲談到經典廣告,就一定要提「司迪麥口香糖」呈現的特殊影像風格,是許多6年級生的共同回憶。(圖/翻攝自Youtube)
我常覺得廣告是創意人最高端最困難的工作,廣告的呈現與傳達內容不僅代表當地文化與時代現況,更體現了該地區住民共同的經驗背景。
全聯前幾天在網路上發表了「全聯經濟美學」系列形象廣告,是我認爲非常完美的作品。廣告共十四篇,每篇在十五秒內完成,兩天內就有破十萬的點閱率,被網友瘋傳討論。畢竟是討論,反應當然褒貶不一,最常被質疑的是,到超市本身並非一種美的行爲,廣告企圖將其與「追求美的族羣」產生共鳴是否正確?(這也是此係列最值得探討的一點)
過去臺灣經濟狀況良好的時期,亦是現代、後現代主義創意廣告並存的榮景。好比設計是衣食無虞後才能考慮的東西,轉換成廣告,則是當企業賺錢的時候,纔會將形象列爲廣告的第一訴求,而非單純的促銷。
分析廣告可以簡單切割成三個層次,首先是企業立場。民衆的消費生態是哪家便宜往哪家去,對於這類型的業主來說,強調價格優勢絕對是最大訴求,但關於「要便宜」,過去全聯先生系列已做得很多,大衆市場也已深刻了到全聯很省錢的印象。全聯已是臺灣量販龍頭,營業額不會因爲一支廣告而減少,只有可能增加,所以有空間讓代理商去玩創意,去嘗試開發未開發的族羣。
第二是廣告代理商的自我實現與企圖。我想所有的廣告人都對臺灣目前的環境是失望且無力的,百分之九十(甚至以上)的電視廣告都是功能導向:破盤促銷、服務展示、直白的訊息傳達,毫無思辨空間。當好不容易遇到一個穩賺、願意開放創意執行的業主時,代理商絕對會搬出所有過去受商業包袱而無法應用的梗來提案。但全聯廣告卻又不只是在玩梗,他們十分精準地抓到第三點:受衆的接收模式。
會認爲全聯這次的廣告成功,除了文青感經營得到位,全系列少於十五秒的設定,相當符合網路病毒式影片的需求。我自己點網路影片,如果超出一分鐘就會猶豫要不要看下去,但十五秒是非常容易「看看也無所謂」的長度(這也解決了文青不看電視的現實問題);分成多段執行,總和是三分多鐘,反而傳遞了比三分鐘的微電影更多訊息,也更容易讓文案被記得,並且看到重點。
▼全聯這次的廣告行銷成功,但仍無法創造另一波新的影像風格。(圖/翻攝自Youtube)
文青雖然是「小衆」,也不是一個「羣體」,外人看都叫文青,但文青與文青彼此看不順眼是蠻常見的事(甚至被叫文青我還會有莫名其妙被歸類的不爽感)。即使我只被系列裡某兩三篇打中,但那些我沒感覺的,其他受衆可能會有感覺,多段執行是這廣告最聰明的地方。
全聯的銷售內容和其他賣場並無明顯差異,就是民生必需品,不管有錢沒錢,我們都得買油買米買洗碗精。說穿了,全聯的目標顧客就是所有中產階級以下的經濟族羣,方向設定爲文青也就有了合理性。(高消費能力當然就是到c!ty’super或Jasons之類的了)
雖然年輕人普遍不再相信廣告,但全聯溝通的訊息非常務實,就是「省錢=離夢想更進一步」「省錢=讓生存變成生活」,這些不需要「被相信」,只需要「被知道」。其中文案「我可以花八塊錢買到,爲什麼要掏十塊錢出來?」「來全聯不會讓你變時尚,但省下來的錢,能讓你把自己變時尚」「知道一生需要去的二十個地方之後,我決定先去全聯」,都一再地連結到系列的主Catch:在現實中追求理想,在理想中顧及現實。(這也讓我想到中興百貨「到服裝店培養氣質,到書店展示服裝」「服裝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政治就是一種高明的服裝」等的名詞對應技巧)
最後是成果。雖然我也看電視,但我是因爲臉書被洗版纔看了這次的廣告,光是這點,廣告就已達到目的。
我們願意花一萬多塊買一臺電風扇,是爲了設計,但民生必需品不需要經過設計,只需要漂亮的價格(先不管近年開始被重視的食品安全問題),即使全聯的消費空間本身並未做出生活風格,也一樣從廣告教育了廣義的文青們:想生活得優雅,先從到全聯省錢消費開始。
單就廣告本身,我會說他們是披着後現代外皮的現代主義廣告,有多年前司迪麥、中興百貨等的視覺印象,內容卻仍不脫全聯的核心觀念,並未引領出一套新的價值。但這並非負評,而是在現實環境裡最正確的做法。無論如何,光是臺灣能夠再出現一系列值得被分析探討的廣告作品,就已經是極爲難得又令人興奮的事情了。
●作者彭星凱,平面設計師、作家,目前是空白地區workshop負責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再來回顧一下司迪麥的經典廣告吧!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